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
——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老街、老巷、老房子、老院子……充满了地方味的建筑样式,老街巷子的走势,街巷的空间比例、尺度,包括一些老地名,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也是各地区韵味的象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沉重的人口负担,现代城市文明对千年古城咄咄逼人的挑战,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街古巷依旧是逼仄狭窄,依旧是乱石坑洼、砖缝不平。如果出了一点小事情,现代化的救护手段无法展开,生煤球炉和拎马桶也实在令人厌烦,这些都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时代把一个大题目摆到当代人面前,古城向哪里去?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如何寻找最佳结合点? 面对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有些政府、开发商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开发现代化的住宅区或街,完全不顾传统风貌、传统街巷格局的保留。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我国许多城市变得相像起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似乎是千城一面,万屋一貌,那些富有的城市特色的风貌,还在毫不足惜地湮没,被鲁莽粗暴地改变,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变得雷同而粗俗。 正像《法国商报》一名记者批评北京建筑时写道:“在极短的时间窜起来的住宅,大多像兵营,灰蒙蒙,单调得没有特色……上世纪以来,令来中国的人们着迷的魅力已经消失殆尽。”报纸上也曾刊载文章说,有艺术界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许多历史古城中大量的方盒子和摩天楼拔地而起,这些古城风貌被破坏殆尽。”由于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历史古城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这个批评应该引起各方面人士的注意。 为此,笔者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苏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苏州古城和所有的老城一样,也面临着亟待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基础设施功能,扩展交通容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紧迫问题。但苏州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去赶时髦,去抄袭什么“欧陆风情”、“广场大道”,而是要求新的建筑要按照保护古城风貌要求,在严格控制高度的同时,对式样、用材、色彩、装饰手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总之,要有苏州地方风格。其实,拆不拆?怎么建?这些问题,困扰了苏州好几届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在当时众目瞩视、众口难调、资金不足、动迁太难、没有先例等种种无奈的情况下,主事的人们对古城街坊的改造和更新仍然在举步维艰地小心从事着。 现在到苏州古城内走一走,你可心发现这里没有咄咄逼人的大高楼,没有标新立异、怪模怪样的“假洋鬼子”。建筑是亲切的,尺度是宜人的,色彩是淡雅的,几片屋顶、几重窗棂、黑瓦檐、白墙头、门廊下的挂落,都向你显露着苏州特有的韵味,这是苏州保护传统风貌的成功。 街坊是由一条条的巷子和一组组的民居构成的,不同的居民和巷子形成了街坊的特色。粉墙、黛瓦、石库门、马头墙、漏窗、高直的墙体、逼仄的小弄、幽长的深巷、弹石路、石河沿、古老的井栏和湿漉漉的井台、旧迹斑斑的院墙里伸出几枝青青的竹梢,这是苏州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深深地铭刻在苏州人的心里。街巷有许多老地名仍在,这些街巷名字记录着苏州的历史和变迁。苏州正是由于保持了一条条的街巷,人们在走进新街坊时,依旧是熟悉的、亲切的,是自己的家乡。 其具体保护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