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生态系统托起绿色秦皇岛
说到海滨城市,人们通常会联想到蓝色,但说到河北省的滨海城市秦皇岛,很多人会立即想到蓝绿两色。绿色,正成为这个城市的金字招牌。今年以来,这里的项目投资出现井喷:香港益海嘉里集团、大连万达商业地产、台湾蓝天电脑等企业相继到此建设新兴产业项目。在祖山风景区投资的康辉集团董事长李继烈告诉记者:“我们看上的就是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此投资一定会有好的发展。” 而“为投资者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正是秦皇岛的发展方向。通过全面打造“生态水系、生态家园、生态产业”,秦皇岛正在向着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生态城市迈进。近年来,它先后获得了“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六河同治 打造生态水系 站在秦皇岛海港区护城河的拱桥上,在外地工作的秦皇岛市民李敏几乎认不出这条他儿时上学天天经过的小河了。弯曲的河道像绿色缎带将两岸分开,石块护岸上三四米宽的绿化带色彩缤纷,新栽植的杨树连成片片绿荫。沿着岸边的木栈道走近水边,还能看见一群群小鱼游过。 “过去这是条臭水河,岸边只有简单的桥栏和两排小树……现在变化太大了。”李敏对记者说。 变化源于“六河”同治的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7月中旬,经过两年治污、清淤、绿化美化,海港区内的6条河流从让人避而远之的臭河变身为增添城市灵气的“玉带”:新开河畔,亲水景观平台倒映水中,与飞鸟相映成趣,河床上卵石清晰可见。工农里小区的居民为大马坊河的改变高兴,因为河水清了,景色好了,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就连岸边曾经土气的大石广场也已经“脱胎换骨”,巨大的荷花雕塑在水面盛开,夜幕降临,四射的光芒将周围装点得如梦如幻…… 水是城市灵动之源。为了让沿岸的市民生活在如诗如画的水环境中,秦皇岛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水城工程:除了六河还清,近年来,秦皇岛市投资1.53亿元综合治理戴河;投资1400多万元治理新河;投资4亿元整治石河……伴随着“生态水城”工程的推进,秦皇岛的城乡水系环境不断优化。 河面碧波荡漾,夹岸鸟语花香。如今,依托石河生态防洪综合整治快速崛起的新石河已享誉省内外。今年春天,山海关区又开展了百万平方米的石河湿地修复工程以及一系列景观提升工程,石河变成了绿色天然氧吧。今年下半年,山海关还将启动石河生态防洪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将整治工程沿石河推进到燕塞湖,进而形成一条贯穿山海关南北、连接燕山与大海的亲水生态景观长廊。 不仅要让河流回归清澈,同时不能让一滴污水排入大海。目前北戴河区正实施着城乡污水管网一体化工程。过去,农村的生活污水大都直接排入河道,再流入海中。该工程将通过污水管网和污水泵站,将农村生活污水统一并入城市污水管网。 生态建设的浪潮席卷了秦皇岛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推进“百乡千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2010年,2个乡镇通过了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6个镇通过了省级环境优美城验收,创建绿色学校20所、绿色社区6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区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植绿栽花 培育生态家园 老人们在“翠林悠趣”中健身,游客们在“玉兰花谷”中流连……位于古城西北角,不久前修葺完工的威远公园成了山海关区又一块“城市绿肺”。住在附近的田大妈前几年从南方来儿子家,原本担心不适应北方的环境,但现在已经喜欢上了这里。她对记者说:“秦皇岛空气好,气候凉爽,还有满城的花啊、树啊,让人看了就喜欢。” 绿色,是秦皇岛的主色调。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农村绿化和封山育林工程让港城大地绿意葱茏。 在海港区圆明山山野森林公园内,园林工人正在雕琢着郊野森林的野趣美景,包括木栈道基础浇筑等一期工程现基本完成。7000余平方米芒草、5000余平方米的野花组合正在铺植开去,在大汤河沿岸,占地1400亩“绿飘带”体育公园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已经确定,项目包括绿地景观、驳岸改造、沿岸慢行系统等工程,以生态保护与恢复为基础,打造以体育运动为主体的大型湿地公园…… 如今,秦皇岛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1.9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9.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9平方米,是2007年的2倍。 秦皇岛的绿化不仅仅做出了“绿”字,更体现了“美”字。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