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业启:寻找平衡
不同类型的建筑,包括商业发展项目、教育项目、住宅项目、基建项目等,在设计思路和方法上都有自己特定的要求,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在做综合体时,通常是整个团队在办公室里讨论如何做出最好的设计;而做私人住宅,则必须走出去,通过沟通了解这个家庭的文化和功能需求,了解他们心底要求的东西,这样才能打造出业主未来的梦想住宅空间。 韦业启把这两种设计方法称为Solution design(方案设计)和Insight design(洞察设计)。 “Solution design是你需求什么东西我给你一个答案,比如我们做香港天际万豪酒店,因为是在机场里,需要限高,所以每层不能太高,这个通过技术就可以解决,整个过程都是可以预计的。” “Insight design对于设计师来讲是很特别的一个技能,比如一所私人住宅,除了基本的居住功能外,其他功能是一个虚拟的概念,事先并不知道。建筑师要挖掘业主对功能的需求,有些需求可能业主自己也不知道或无法用语言表达,要通过沟通将这个虚拟的概念变清晰。” “Insight design更像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从第一天开始,就要追求空间、功能、艺术、采光、颜色等各个元素间的平衡,这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有乐趣的事情。” 韦业启在2010年出版的个人作品集Seeking Equilibrium: Archit- ecture of Ken Wai《寻找平衡: 韦业启的建筑世界》中也以各类建筑设计项目为实例阐释了这一建筑理念:理性设计基于对建筑实用性的良好判断力,感性设计则基于良好的审美能力。建筑就是在理性与感性设计风格之间不断寻求平衡。 THR350:倾听与沟通 香港岛上的THR350私人寓所,坐落于蓝塘道与大坑道之间,此项目是把原有5层高的排列连接式屋宇重建为8层高住宅大楼,其中6层为住宅,地面层为停车场,一楼裙楼则提供公用的会所和户外泳池。 住宅楼设计经过多番研究,最后得出的方案是以大楼分层的细致考虑,保留和尊重住客的私密空间。最高三层作为父母住所,最低两层给子女。两户之间增设另外一层,作为招待亲朋住宿之用。由于家庭所有成员都是艺术收藏爱好者,所以设计上也展现了住客这方面的特质。外立面除了主楼梯配以雕塑形态的设计外,其余的都严格规定以1.5米组件组成。外立面的设计把住宅楼临街面整齐划分成3部分。中央部分包含主楼梯,以3段式的弯形玻璃排列,与主立面一致的线条形成对比。这个明显的对比也为住户家庭树立了独特、鲜明的建筑格调,当中的艺术元素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住宅楼以天然色的电镀铝板配合特别的浅青铜色饰面包覆,玻璃用料均是隔热双层中空玻璃镀上“low-E低热量放射值”涂料,以增加透明度,但为了兼顾住户的隐私,玻璃窗都装有木条,既可扩散光线,也可在视线上作遮挡保护。 这座1800余平方米的私人住宅,历时6年多才完工。对于这种近乎挑剔的追求完美的态度,韦业启表示,很多时候做设计是不设置极限的,需要通过不同的路线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比如这个楼梯的灵感,来源于三块交错叠放的冰块,这个技术难度很高,需要不断制作透视模型以研究玻璃的弧度是否能达到所要的效果。在制作玻璃时,要求半径是非常小的,两块玻璃放在一起,其外弧度和内弧度都是不一样的,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开始只有一家西班牙的公司可以实现我要求的弧度,后来很幸运中国一家公司说可以尝试,但不能保证结果。当然最后他们还是达到了我的要求。完成这个东西确实很不容易,每个玻璃板块大小都不一样,而且不是直的,是扭曲的,施工单位要像做衣服一样,每个板块先完成一个模型,确定匹配后,再拿回厂放大。” “楼梯是建筑空间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我不想随意做一个与功能无关的东西,艺术与功能之间有紧密的关系,所以我想用楼梯来代表这家的文化。”韦业启会解释给业主“这个空间有什么用途?”“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这个东西如何做出来?”业主从不懂到懂也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韦业启坦言,他很幸运业主能够信任并且尊重他的想法。在铝板的选择上,他说:“我喜欢什么类型的材料都可以做。我去了很多地方选材,瑞士、意大利、德国、西班牙,都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最后终于在日本找到一家能够符合我对颜色、反光度要求的材料。但是后来因为日本大地震,影响了工作进度,而且材料运到中国后,每个板块都要检验辐射。为了达到我的要求,业主一直很耐心地等待。” 对功能的要求,家庭成员之间会有不一致的想法,这也是一个需要平衡的过程。韦业启经常与业主一家吃饭,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并成为沟通他们之间不同意见的平台。“比如妈妈希望采光很好,可是爸爸希望气氛好一些,不能太亮。我是如何平衡呢?首先我会考虑室内光度控制是不是灵活,同时我也讲出自己的意见,老人年纪大了,还是需要采光多一点的空间,会舒服一点。”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