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访谈 查看内容

芭芭拉·霍泽尔:优秀的设计作品可以跨越文化的差异

2013-8-27 14:2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382| 评论: 0

简介:  采访时间:2011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期间,有幸得到瑞士大使馆的邀请,对活跃在瑞士建筑领域,并参与了本次展览的霍泽凯柏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芭芭拉霍泽尔女士进行专访。   采访地点:金秋,北京,舒适惬 ...

  采访时间:2011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期间,有幸得到瑞士大使馆的邀请,对活跃在瑞士建筑领域,并参与了本次展览的霍泽凯柏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芭芭拉·霍泽尔女士进行专访。

  采访地点:金秋,北京,舒适惬意的午后,依然暖意融融。充满中国特色的前门步行街,中西风格相互碰撞融合的Capital M餐厅顶层,别致的室外露台,伴着徐徐微风,边吃边聊,别有风味。

  受访者:芭芭拉·霍泽尔

  芭芭拉·霍泽尔于1966年出生于苏黎世,获得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的建筑学学位。1992年她来到柏林,成为一名自由职业的建筑师,为各事务所在欧美地区的项目提供监理服务。柏林对于芭芭拉·霍泽尔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创意中心,在那里她成功实施了大量的文化建筑项目。2004年,她与特里斯坦·凯柏勒在苏黎世共同创办了一家国际化的建筑事务所:霍泽凯柏建筑事务所。同时她还是一名非常活跃的演讲者,并在数家国际性大学任教,目前是杜塞尔多夫的彼得·贝伦斯建筑学院(PBSA)的客座教授。

  芭芭拉·霍泽尔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北京了,这次她为北京创作了主题为混合现实的展览作品。在2011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上,用20多万根筷子组成的一个贯穿展区的极具视觉冲击的龙形旋风——“筷子龙”夺人眼球。同时,她还协同霍泽凯柏建筑事务所的另一位合伙人特里斯坦·凯柏勒为中国观众带来了第一本用中文出版的着作。在这里,无论是展览还是新书,他们都在用国际化的工作视野审视着中国的设计,他们认为:尽管设计创作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设计师的基本观点是全球化的。因此,“优秀的设计作品是可以跨越文化的差异而存在的。” 芭芭拉·霍泽尔如是说。

  关键词一:事务所

  霍泽凯柏建筑事务所成立于2004年,多年来该建筑事务所的经营范围已延伸至多项国际项目中,其合伙人芭芭拉·霍泽尔和特里斯坦·凯柏勒两人各有所长。芭芭拉·霍泽尔多年来致力于大型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对设计大型永久性的建筑有很好的把控能力,而特里斯坦·凯柏勒则一直专注于展览设计,涉猎的作品大多属于小型短暂性质的项目。迥然不同的实践经验,却让两个人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因此,霍泽凯柏建筑事务所的定位也就更加宽泛,从小型的展览设计到室内设计再到建筑设计直至城市规划,芭芭拉·霍泽尔和特里斯坦·凯柏勒均有所涉足。可以说,不一样的设计尺度,都能挖掘出他们不同的潜力。为此,他们更加注重跨专业的研究。

  同时,他们也希望每一个项目都不是重复的。在芭芭拉·霍泽尔看来,将大型建筑的特征与小型展览作品的独特性相结合一定能够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来。毕竟大型建筑的规范很严格,而小型设计的自由度更大,将小型设计中轻巧的特质融入永久性建筑中,一定能得到不一样的展现。所以,芭芭拉·霍泽尔说:“用同样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作品,但其手法却会不同。”从而,形成了事务所的理念,即力求通过多层面的主题和文化贡献,展现建筑和展览艺术。

  其实,霍泽凯柏建筑事务成功实施了大量兼容并蓄的项目,每个项目的设计都是为了满足其场所、功能和环境的特殊需求,因此每个设计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芭芭拉·霍泽尔认为,他们的每一个项目都是自己的孩子,在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之后,她都希望将项目做到尽善尽美。

  位于德国旺根的Nebra Ark (内布拉·阿克)游客中心和观光塔项目,就是一个相对完美的项目。在建筑方案中,芭芭拉·霍泽尔选择了在当地出土的有着3600年历史的青铜镶金宇宙圆盘上展示的太阳驳船符号作为建筑标志。建筑主体利用黄色处理铝质表皮,从远处观看,好似飘浮在玻璃入口上方,前台和咖啡馆就设在此处。在长达60米的抽象驳船中设有两间展室和一间天文馆。开放的垂直中庭连接着建筑底层和首层,象征建筑与宇宙之间的联系。位于天然抹灰基层处的研讨会用房和办公室,宛如从山坡处浮现出来一般。

  可见,建筑意味着永久性的转化,捕捉现代建筑的空间精神和个人环境独特的开放性,是芭芭拉·霍泽尔和特里斯坦·凯柏勒所追求的核心命题。力图以环境、功能和氛围标准为基础,打造空间的主题概念,从而将复杂的主题转化为可感知的氛围,展现历史并带来一种空间的体验。

  关键词二:体验

  建筑是涉及多学科的专业领域,芭芭拉·霍泽尔觉得,想要做好建筑,你就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第一是周边环境,每个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其建筑的外观,“我们到底要放一个什么样的建筑在这个基地上面,其周围是应该要加一些东西还是减一些东西,怎样将建筑融入周边环境等等,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第二是建造的手法,芭芭拉·霍泽尔觉得这个很重要,应该说目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可持续性,“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经常要想到,怎样让建筑非常灵活地适应功能上的转变,考虑可持续性的话,就需要设计师为其设计一个结构,使其适应多重功能的转变。”

  然而,对功能的体验同样重要,“我们做项目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项目的叙事性质。就好像讲故事一样,你要让人们知道项目的内容是什么,并把人们带入其中,使其体验空间的叙事节奏。”诚然,建筑就应该给人这样一种真实的感受。“当我们看建筑的时候,并不只是看其外表如何好看,模块怎样组合,而更主要的还是你身处建筑当中的体验怎样,这个建筑要讲的故事是什么。”芭芭拉·霍泽尔坦言。

  对建筑的体验如此,对做建筑师的体验亦如此。在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行业中,芭芭拉·霍泽尔也像在讲故事一样,诉说着身为女性建筑师的体验。她说:“作为女性还是非常辛苦的,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但在做设计的时候,女性会用比较阴柔的触角去处理一些建筑的语言,做出来的风格,与男性多少会有所不同。此外,很多人都会给女性建筑师多一些的尊重,因为他们知道,女性只有付出加倍的努力才会拥有与男性建筑师同样的地位,为此而换来的尊重多一些,也是正常的。”

  关键词三:环境

  霍泽凯柏建筑事务所有很多项目都是国际性的,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设计公司,其好处就在于能够与各地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并根据其地域性和文化性,从而做出不一样的作品。另外,针对不同的地域文化,其建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经过沟通与交流,建造出来的东西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建造环境的不同,相互之间很可能产生误解,最大的危险就是文化上的误解。对此,芭芭拉·霍泽尔却另有一番感受,她说:“这种误解可能产生很大的困扰,也可能产生有趣的碰撞,就看你能否在当地寻找到好的合作伙伴,只要熟识当地的特性和建造的环境,就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达到我们期许的品质。”如今,芭芭拉·霍泽尔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来协助她实现在中国做建筑的梦想。

  然而,当今北京的建筑多少让她有点失望,她认为,北京的什么东西都特别大,其建筑与人的比例有点失调。“这是一个不适合人行走的城市。” 芭芭拉·霍泽尔说,“在北京,功能性也被划分得过于清晰,有一些办公集中的地区到了晚上就会完全没有人,有些生活集中的地区,白天又完全没有人,这样是完全不适宜居住的。”在芭芭拉·霍泽尔看来,生活、居住和工作应该是在一起的,混合性多功能的建筑物应该在城市规划之初就大力推广,如果能够在楼上居住,在楼下上班,这样的生活才更加方便,城市的布局才更加合理。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可持续性,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意识。

  对于芭芭拉·霍泽尔来说,在中国的这些时日,她肯定会有所考虑。她希望在中国能够寻找一些中国的传统元素,并把这种元素转化成一种未来的语言,在中国做未来的建筑。这是她的期许也是她的愿望。

  关键词四:展览

  回到展览上来,“筷子龙”的出现,形成了对观众持续性的视觉冲击,混合现实的主题也被转化成为一种视觉的影像。这一复杂空间结构在展览空间中翻腾起伏,引出各种设计作品及展望未来的设计理念。走进其中,人们就好像在丛林中探险。芭芭拉·霍泽尔的预期达到了,她的初衷就是想要以此引起人们的兴趣,让人们好奇,让人们反思。

  此次展览是关于设计师本身的展览。不难看出,展览结构反映了实现设计期望的方式,而展览中强调的对于设计及其本质的兴趣则勾勒出了国内现代设计师的自画像。芭芭拉·霍泽尔更希望人们了解设计师对待生活的态度,毕竟设计师并不是在单纯做设计,而是把态度融入到作品中。所以通过这个作品,芭芭拉·霍泽尔想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设计师的态度,这实际上就是在展现一个文化的可持续性。

  在目前的环境下,对于设计的期望值,不仅体现在功能和外观上,同时也包括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可持续性,在社会环境中被诠释,是从设计理念一直到完成作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对于设计师在当今日益全球化和缩小的世界中,通过其理念和行动,为应对此间涌现出的种种新热点和新问题所做出的贡献,霍泽凯柏建筑事务所深感振奋。他们关注的不是作品间的差异,而是他们的共同点和联系,即世界各地多元化文化和政治体系所共同面对的跨越传统设计类别的普遍性问题。

收藏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