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访谈 查看内容

张松:历史街区保护不力让人遗憾

2013-8-27 14:1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02| 评论: 0

简介:张松   毫无疑问,长沙市长无权确定哪些文物更有价值。得知长沙市新发现的古城墙被拆毁,同济大学的张松教授十分不满,他认为,这对于长沙市,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历史性损失。数年前,张松 ...


张松

  “毫无疑问,长沙市长无权确定哪些文物更有价值。”得知长沙市新发现的古城墙被拆毁,同济大学的张松教授十分不满,他认为,“这对于长沙市,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历史性损失。”数年前,张松就提出保护性破坏的危害,并指出保护性破坏可能是当代最后的一种破坏形式,而这种形式正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遭遇的问题。虽然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也曾经历过历史破坏,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今天的中国这样大规模地侵蚀历史遗迹和破坏历史环境。

  张松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目前的机制却难以真正将责任约束到行政管理部门。他所倡导的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整合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实中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和历史建筑改造尺度,确实存在多信息整合的技术问题,需要决策者拿出更多耐心和动力。

  张松

  湖北沙市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兼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出版著作包括《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为谁保护城市》,《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等。

  一些城市可以找专家认真探索历史街区保护问题,也许会有一些创新突破,不作为或者简单地否定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土地财政是历史街区破坏的根本原因之一。很多政府都在违规操作。建成区的土地不断被圈出来进行拍卖,历史街区就会受到影响。

  政府引导最为紧要

  张松在采访中不断强调政府作为的重要性。“历史街区不能被简单否定,要想办法让其适应现代生活。原则上讲,政府应该鼓励居民进行保护。但在国内,地方政府一般不允许居民自发组织保护整治历史街区,政府自身往往也会因没有经济效益而不愿进行保护。于是历史街区改造呈现僵持的局面,整体环境状况越来越衰败。这些老城区本来就是几十年无人认真维护管理,多年积累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而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正在经历两极分化。原貌较好的得到较为妥善的保护,转而成为高档消费的场所;破败较为严重的则直接被拆除了。我们希望历史建筑能够得到普遍改善,不要进行过度改造利用。”

  在上世纪90年代于洛桑通过的《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把保护和管理估计及遗迹的责任委托给当地人民也许是恰当的。”张松提倡以一种互助小组的形式实现自下而上的历史街区保护,“居住在历史街区中的居民能不能自发组织起来,借钱也好,凑钱也好,譬如以200户居民为规模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修缮和保护建筑及街区,这种形式应该有一定的可行性。”虽然这种形式本身有实现的民众基础,但是张松也坦言,“如果有这类民间组织找我参与保护活动,我也要慎重考虑,因为我国相关部门可能并不允许这种形式的民间结社。”面对既有机制和国情,张松提出切实的建议,“一些城市可以找专家认真探索历史街区保护问题,也许会有一些创新突破,不作为或者简单地否定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历史街区保护和社区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应该建立保护机制,将专家、政府和民众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了解最基本的民生诉求,改善居住条件的途径和步骤,建立评估体系,确认历史建筑改造的尺度和应用范围等,不能将可持续发展简单理解为开发建设新区。”

  有左翼人士认为,以新住宅替换旧住宅,使社会所有阶层通过逐层过滤获得住处是一种可行办法。这种想法也体现在某些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中,即将历史街区看做一种阻碍发展的因素,希望通过推翻建造新建筑,将居民逐层外迁的做法使城市更新运转更快。张松并不提倡,“老城区的多数居民属于比较贫困的阶层,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即使通过改造,将他的居住面积从20平方米增加到120平方米,但是如果收入来源和经济条件没有改变,恐怕日后连小区的物业管理费都付不起。所以改善民生问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表面上讲,人们可以通过搬迁到城市外围来增加居住面积,但是社会网络已经被破坏,居民周边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等已经彻底改变了,有可能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原有历史街区一般地理位置比较好,具有较好的出行条件,但是搬迁后,出行就成了问题。对于真正的老街区和工薪阶层居民而言,有些问题是解决了,却可能产生相应的新问题。其实,我们不可能通过旧城改造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贫穷等社会问题。许多房地产广告喜欢鼓吹的居住改变生活,是有商业性意图的。”此外,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可以与历史街区改善和整治同步配套进行。不同于左翼人士的激进式改革意见,张松希望能够将历史街区与政府保障房政策结合。“在国外,很多城市都会将部分历史街区转变为社会住宅使用,也就相当于中国的保障性住房。通过购买这类保障性住房可以获得补助等方式,来鼓励居民购买。当然也需要相应的程序来评估保障性住房对历史建筑的改变程度等。”历史街区的建筑更需要民众的力量进行保护,转变为保障性住房不仅使历史街区建筑有了恢复活力的可能,也会给老城区带来居住和维护的动力。将历史街区保护与住房政策结合也为历史遗产保护提供了一条路径,如何更好地平衡经济效益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从而进行历史保护。这才是重中之重。

  与国内声势浩大的拆毁运动相对应的是,国外历史街区正处在政府以老建筑作为自己谋政绩和经济学家所说的影响城市潜力的双重批判中。张松说:“也许国外有的城市历史保护条例过于苛刻,历史保护固化了,影响了一些城市的发展潜力,因而现在需要在历史区域插入一些新建筑以提升活力或改善环境。但国内的情况不能完全参照国外,国内的历史街区已存量甚少。”

收藏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