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筑起千年古窟消防安全“防火墙”
云冈石窟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北魏时称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灵岩寺。石窟倚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沧桑云冈火灾战乱损毁严重 历朝历代的火灾和战乱,使云冈石窟遭受了一次次毁损。有记载的就有3次大的火灾。在北魏末年爆发的大规模的六镇起义中,六镇百姓和部分军队官兵揭竿而起,起义者攻入平城旧皇宫和云冈,战火将所有建筑烧为灰烬。这是云冈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火,这次火灾完全是一次人为的有意破坏。辽代末年,金兵尾追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军队,途经云冈时纵火焚烧了灵岩阁,同时被焚毁的还有另9座寺庙,冲天大火几公里外都能看到。此后的近30年间,云冈石窟瓦砾焦炭遍地,成为鼠兔狐狼出没之地。这是云冈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火灾破坏。清顺治五年(1648年)12月,原明朝大同总兵姜降而复叛,摄政王多尔衮率兵平叛,惨烈的战火终于波及到云冈。云冈自金代以来500多间历代修建并留存的寺庙建筑全部在战火中付之一炬。这是云冈历史上发生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火灾。 新生云冈综合整治不遗余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云冈才开始了有效的长期保护工程。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一些专家学者进驻云冈。但因当时国家财政困难,只是小范围保护和研究,真正大规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是1973年周总理视察后开始的。1985年,由山西省政府牵头,大同市政府出面将周边村子全部迁走,随后在山门前开辟大面积文化广场,并修建了专门的消防通道,以应对突发事件。这一年,云冈石窟文物管理所安全保卫科(云冈石窟研究院安全保卫处前身)正式成立,从那时起全面保护工作正式启动。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地方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诸多严峻挑战,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得到日益重视。1996年,《云冈石窟保护规划》获批实施。1999年,严重污染石窟的109国道改线,旅游专线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目标,拉开了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的序幕。当年9月,旅游专线全长14公里的拆迁绿化任务完成。2009年,市区到云冈景区所有不协调的建筑被拆迁,云冈镇及其所属的5个村、20家驻镇单位被整体搬迁,道路两侧新增绿地140万平方米。同年,云冈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展开。该工程涉及村镇搬迁、339省道改线、云冈峪绿化、十里河治理等工程,还包括景区基础设施等200余项建设工程,总投资达17.1亿元。 辉煌云冈消防安全保驾护航 1986年,大同市公安消防支队组建了消防三中队,正式进驻距云冈石窟两公里处的吴官屯,负责云冈石窟和周边矿区消防安保工作。30多年来,大同市消防支队每年都要对云冈石窟采取多次不定期专项检查,为云冈石窟的消防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冈石窟研究院始终把古建筑防火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研究院每年都会同消防支队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数次消防安全培训和实战演练,使研究院普通工作人员的消防技能达到义务消防员水平,安保人员消防技能达到专职消防员水平。现在云冈石窟研究院每一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技能,安保人员所掌握的灭火技术已接近专业消防员水平。 2002年,研究院会同大同市消防支队花费70万元修建了一个容量达225立方米的地下消防蓄水池,并完善了相关消防安全技术系统。2005年,研究院自购一辆消防车,水压高度可达4层阁楼,并配备了20名义务消防员24小时轮流执勤,以增强消防扑救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特别是近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古城保护的总体思路,大同消防支队进一步加强对石窟消防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改进和加强工作的对策和措施,支队充分利用专题汇报、简报汇报、会议汇报等多种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市公安局主要领导汇报,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支队通过彻查隐患,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技术防控,广泛提高技防手段;宣传先行,增强人员消防意识;调研勘察,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各级各部门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走出了一条消防工作新路,为确保石窟的消防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