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市融入宁波都市圈发展研究
未来几年是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宁波都市圈构筑的关键时期,也是奉化“两城”建设的加速推进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奉化融入宁波都市圈、接轨宁波发展规划,对宁波、奉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立足于奉化实际,借鉴德清、临安、镇海(城区)等相关城市(地区)融入都市圈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十二五”期间奉化融入宁波都市圈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奉化融入宁波都市圈建设与接轨宁波发展规划的思路与对策。 一、理论思考与经验借鉴 从理论上探讨融入都市圈的内涵及方式路径,借鉴相关城市的“融入”经验,为奉化更好地融入宁波都市圈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 (一)融入都市圈的内涵 近几年来,随着都市圈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近郊中小城市企盼融入都市圈,共享都市圈效应,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对都市圈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都市圈是指拥有一个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且临近150km左右半径的范围内至少有1个中等城市规模以上的城市和多个小城市的城市区域,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交通网络完善。 本研究认为,所谓融入都市圈是指近郊中小城市通过各种方式路径接轨都市区,产生同城效应,推动区域一体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过程。融入都市圈方式路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多种分类: 第一种,按性质分类,可以划分为行政性融入、经济性融入、功能性融入、文化性融入等几种。行政性融入主要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融入都市圈目的。经济性融入主要通过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参与都市经济圈发育、发展进程,接受大都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辐射,从而实现融入大都市的目的。功能性融入主要通过承担大都市局部功能,更好地适应都市区发展的需要,实现融入大都市目的。文化性融入主要通过建立密切文化教育旅游联系,接轨大都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过程。在当前行政区划调整控制较为严格的背景下,经济性融入、功能性融入、文化性融入是低成本、易实行的融入方式。 第二种,按地域分类,划分为同域融入与异域融入两种方式。同域融入是指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融入中心城市(大都市)的方式路径,如临安、余杭融入杭州都市圈和奉化、象山融入宁波都市圈。异域融入是指融入不同行政区域大都市的方式路径,如德清、安吉等融入杭州都市圈。由于同域融入较少涉及跨地区利益关系,因而相对较为容易。 融入都市圈建设与接轨发展规划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融入都市圈建设是接轨发展规划、产生同城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与手段,而接轨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融入”的真正目的。因而在融入都市圈与接轨发展规划关系上,融入都市圈是前提与基础,接轨发展规划是结果与归宿。 (二)融入都市圈的理论依据 1.“都市圈”理论是融入的基本理论依据 最先在1957年提出大都市圈理论的,是法国着名的地理学家戈特曼。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理论,也是戈特曼在1976年提出的。按照戈特曼的都市圈理论,城市的发展必然要求相互间融入关系网中,而不能像老鹰那样巢筑峭壁。改革开放以来,在都市圈理论外来传入以及城市化实践的双重推动下,国内理论界展开了对都市圈的研究。近几年来江苏、浙江等地编制都市圈规划,就是都市圈理论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 从根本上讲,都市圈的出现是大城市郊区化、辐射扩散与相邻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形成机制是大都市的部分职能向周边中小城市扩展与广大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集聚的双向互动,是区域中心城市与附近地区良性发展的一种趋势。大都市的明显郊区化和辐射扩散是都市圈形成的标志特征,而都市圈的集聚效应与集约化发展,是都市圈发展为重要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 根据国内外实践,都市圈的发展经历雏形期、成长期、发育期、提升期四个时期。雏形期:工业成为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组织的主体,出现了按工业生产要素接近原则所形成的城镇组合。成长期:大都市逐步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放射性快速交通系统形成,出现郊外区域性副都市圈诞生。发育期:城市空间发展以扩散作用为主,郊区化导向明显,都市圈全面成长。提升期:都市圈与都市圈的联合,更高层次的提升发展。 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近郊中小城市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只有主动抢占机会融入都市圈,接受大都市的经济、技术、人才、资金等辐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与高度依存,才能促进自身更好发展。 2.“增长极”理论是融入的又一重要理论依据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Perroux)提出,后来法国、美国、瑞典经济学家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们不同强度的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随着对通讯、运输需求的增长,在技术上紧密相关的经济活动和人文活动趋向于给定地点集中,从而形成经济的、工业的、第三产业的地理集聚,并产生增长极,在现实中,它就是一个城市聚集体。由于城市本身功能所决定,伴随着极化状态的是由弱到强的扩散状态。极化状态与扩散状态的流向是互逆的,前者以吸引力为半径,将需要的因素吸收进来;后者则以辐射力为半径,大都沿着交通线的走向,将自身的商品、技术、资金等释放出来。而点间以至多点间的这种运动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点轴(地带)开发,进而发展到网络开发。点轴或网络中的“点”就是大小不同的城镇。因此,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必然延伸。 近郊中小城市由于处于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的重要节点,因而其融入都市圈,有利于更好地接受辐射,促进经济增长极网络化。在经济辐射中,辐射距离越近,辐射越充分,辐射速度也越快,辐射程度也越高,增长极网络化作用也越强。中心城市不仅是人口流动、资本聚集、信息集中、科技发展的核心,更是人才分流、资本扩散、信息传播、科技推广的要地。所以在发展中小城市时,选择走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通过政府引导、吸纳城乡资金,尤其是要通过都市圈辐射来加快建设力度。通过城市发展网络化的扩张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使小城市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小城市人口分流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