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全面打造低碳生态新农村
4月30日,天气有些炎热。移栽完玉米苗的通江县新场乡姚家坝村村民杨得志满头大汗,回到家就打开太阳能热水器,痛快地洗了个澡。“太阳能热水器方便节能,没有任何污染,太好了!”洗完澡的杨得志惬意地说。 站在姚家坝村口,只见一座座“小洋楼”错落有致,房顶使用琉璃青瓦,窗框采用木栏花窗,家家户户都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村民们真切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现代环保生活的好处。 低碳房子深受青睐 通江县在新农村建设中,从低碳建筑开始做起,提倡修建砖木结构并具川北民居风貌的住房,既环保低碳,又结实耐用。 “在农村,房屋是最能体现生态、环保理念的,一般建筑耗能通常占碳排放量的40%左右。”县建设局专家介绍,我们鼓励以人均32平方米为建房标准,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建筑能耗,同时也减少运输带来的能耗排放量。 通江县确定了既有传统建筑特色又环保节能的新型生态民居,它改进了传统民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建筑材料以就地取材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为主,装修采用具有高阻燃性能、耐污染腐蚀能力强的材料。 在村民何会林看来,这样的房子不仅实用、造价低,而且冬暖夏凉,住进去非常舒服。他说:“以往修一栋砖混结构的房子至少需要15万元资金,而现在的砖木结构房子只要10万元左右,国家还补贴一点,自己只用掏一部分就够了。” 目前,在广纳镇金堂村400多户村民中,已有130多户建起了这种生态住宅。 环保器具普遍使用 “原来不懂‘低碳’生活,现在才知道,降低能量消耗就是低碳生活。”4月28,杨柏乡邵家河村村民向存举忙着在自家楼顶安装太阳能。如今,在通江新农村中,村民用太阳能、装节能灯、建沼气池已成时尚,他们悄然过上了“低碳生活”。 “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一年四季都可以冲热水澡,既方便又省钱。”民胜镇周子坪村村民何光义说。 该县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提高农民节能减排意识,大力鼓励农民使用环保节能器具,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理念。同时,还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确保沼气项目、太阳能热水器等新型能源建设项目补助到位。 “过去照的全是白炽灯,一年照明电费就需200多元。现在用上节能灯,一年的照明电费不到50元,不仅少交了电费,电灯也比以前亮了。”诺江镇城西村村民胡绍文说,“做饭、洗澡用上了沼气,不烧柴了,山林也不再遭到破坏。”目前,全县有4.8万口沼气池,7万多人用上方便的沼气,已有1.2万户农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累计推广高效照明产品41万余只,近9.3万名农户实现绿色照明。 生态农业发展快速 “沼肥真是好,不但养分充足,还为我省了500元的肥料钱。”5月1日,铁佛镇金斗岩村村民张林宗用抽渣车将自家沼气池中的沼肥抽到小麦田里。 如今,通江县新农村大力推广使用沼气、沼液、沼渣“三沼”的“低碳施肥”方式。村民们用沼肥给小麦、水稻、果树施肥,实现农业无公害种植。同时合理使用沼气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过去我们根本没有环保意识,人居环境很差,到处是牛粪马尿,臭味随处乱窜。现在用上沼气,家里干净卫生了很多。”村民付光明兴奋地说。 为发展生态农业,去年通江县组建了以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为主要技术依托的科技攻关小组,主要攻克食用菌、畜牧业、茶叶等农产品的绿色种植,提升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 “以前村民种的红薯,三分之一自己吃,三分之一喂猪,还有三分之一眼睁睁地看着烂掉。”该县农业局有关人员介绍,自从通江县发展绿色农业、多种农作物获得国家绿色认证后,来通江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的大企业源源不断。尝到了发展绿色农业“甜头”的通江,目前共创建食用菌、茶叶等绿色食品标准化产业园区20多个。今年全县绿色农业产值将实现50个亿左右,其中食用菌可实现产值10亿元,茶叶实现综合产值2亿元,畜牧业总产值可达24亿元。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