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电池时代”新能源产业的方向
中国钒电池开始起步商业化,但未来新能源进入“钒时代”,技术、成本等多重障碍仍待破解。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给钒电池产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国内钒电池产业已经起步,而且发展很快,但钒电池的产业化发展还需政策方面理顺供求关系。钒电池短期产业化可能性较小,但新兴储能技术钒电池的市场扩张将引发钒资源的市场增长及其价格上涨,拥有矾矿资源的企业将受益。 据专家介绍,在电力行业,发电、输送、配电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应用储能技术。钒电池的主要优点是可深度大电流密度放电、循环寿命长、充电迅速、价格相对于其他储能装置设备低廉,并非常适用于大型静态储能,因此可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 按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近年来电池行业数据测算,铅酸电池、电动车用电池、电动汽车用电池三块合计大约是3,000亿元的市场。钒电池所应用的风电储能设备和城市调峰储能设备市场规模将在11,000亿元左右。 钒电池(VRFB)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最接近产业化的高效可逆燃料电池,具有功率大、容量大、效率高、成本低、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一系列独特优点,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网调峰、分布电站、通讯基站、UPS 或EPS、电动公交、军用蓄电等广阔领域有着极其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已开始商业化应用。 1.国内钒电池产业已经起步,而且发展很快。一些龙头企业已成长起来。 2.在电化学储能方面,钒电池具有一定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据了解,电化学储能包括:钠硫电池、钒电池和锂电池,对电网储能应用,尤其是风力发电储能应用,全钒电池和钠硫电池是两种主要的已经被市场认可的商用技术。 现有的全球的储能电池,90%的兆瓦级项目都是采用钠硫电池。在日本,钠硫电池有接近200兆瓦的商用规模。但是钠硫电池对充放电有特殊控制要求,需要增加 2-3倍的冗余。锂电池的储能时间有限,仅适用电网调频。因此电池容量和持续时间表现最佳的还是钒电池。 3.现在钒电池在储能领域仍未处于优势地位,技术障碍仍待突破。 钒电池也有缺点,能量密度低,体积较大,距离大规模储能应用、储能成本价格稍高。虽然每种储能技术,都有其优缺点,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储能领域必然存在钠硫电池、钒电池、锂电池等技术共存的局面,相互竞争,并不存在一种技术垄断整个市场的局面。与铅酸电池、锂电池等技术相比,钒电池更环保、重放次数高、容量更大,但其应用仍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在产业化应用上近20多年一直未有突破。对于中策集团如此短时间实现钒电池的产业化,国内电池行业多有疑惑,而焦点则落在固体钒电池的技术上。 4.过高的成本也限制了目前钒电池的发展。即使是在大型钒储能电池领域,实现产业化亦被认为尚需时日。 据业内专业人士介绍,国内钒电池业界的乐观预期是3-5年实现大型钒储能电池产业化。有电网专家指出电网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储能电池,储能的建设成本应该在250美元/千瓦时以下,这个目标可能需要10年才能达到。而500美元/千瓦时将是能够进行产业化的门槛,目前还只有日本NGK能够进入这个区间。现在全球钒储能电池的建设成本介入500-1000美元/千瓦时之间。 5.钒电池的产业化发展还需政策方面理顺供求关系。 目前制约钒电池发展的障碍主要是买单关系,也就是为钒电池付费的到底是发电企业还是电网。一旦相关政策出台,理顺这个买单关系,钒电池就将在未来2-3年里迎来爆发式增长。 虽然技术、成本、政策等障碍到目前为止仍未解决,但国内少数企业已经开始谋求钒资源转化利益最大化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