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锐低风速机组通过“863”验收
专家组认为,华锐风电机组比市场上现有类型风电机组更能适应低风速风区,同时大幅降低了机组的重量及制造成本。 中国最大的风电机组制造商华锐风电近日宣布,由其主持的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1.5MW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开发和整机研制》课题日前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组评审验收,其低风速风机的各项指标和成本优势均获得科技部专家的高度评价与肯定。 更适应低风速并大幅降低机组重量和成本 该项课题主要研制适用IEC III 类以下风区(年平均风速在5-7m/s 之间)的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项目于2009年6月立项,是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中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可再生能源技术专题的组成部分。此次“863计划”课题的验收成功,再一次证明了华锐风电在国内低风速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也有助于其进一步抢占低风速地区风电资源开发的先机,开拓继大规模风电基地后的又一陆上风电广阔市场。 “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实施,着重解决有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培育高技术产业生长点。 在此次课题验收工作中,国家科技部专家组一致认为:华锐风电自主研制的SL1500/82和SL1500/89两种低风速风电机组均完成了课题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考核目标和主要技术指标。这两种低风速风电机组切入风速均可达到2.8m/s以下,额定风速分别为10.5m/s、10m/s。具有切入风速低、低风速区发电量大等优点,比市场上现有类型风电机组更能适应低风速风区,同时大幅降低了机组的重量及制造成本。 这两种风电机组目前已实现批量化生产,实现装机3200余台,运行状态良好。其中,SL1500/82机组于2010年5月通过了德国劳埃德船级社(GL)的风机载荷、功率曲线、噪声、电能质量等各项现场测试,并于2011年10月20日获得了中国第一个A级设计认证证书——德国劳埃德船级社(GL)A级设计认证证书。而此次认证的顺利通过,也意味着华锐风电产品技术性能获得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肯定,为华锐风电开拓国内外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石。 该课题组长、华锐风电董事长兼总裁韩俊良表示:“华锐风电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国产化、规模化、大型化、国际化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华锐风电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公司的科技研发能力,竭力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风电设备企业,实现五年内挑战全球第一的战略目标。” 已布局南方地区多处低风速资源 低风速地区的风力资源开发是国家“十二五”风电规划的重要战略布局点之一。风电在“十二五”期间将从原来“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改变为“集中+分散”的发展模式,发展低风速风场,并鼓励分散接入电网。 国家电网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白建华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加紧风电接入电网和市场消纳研究,其中就着重提出电网受端省区的低风速风电开发和电网消纳问题。他表示,未来将加大这些低风速地区的风电装机规模目标,作为大基地接入大电网之外的电网开发格局的有效补充。在国家对于低风速风电开发政策支持越来越明确的背景下,未来五年内,低风速风电开发必将迎来发展高峰期。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可利用的低风速资源面积约占全国风能资源区的68%,且均接近电网负荷的受端地区。但目前国内的风电开发集中在“三北”(西北、东北和华北)、东南沿海等风资源丰富的高风速地区,低风速区的风电开发几乎处于空白。国家对于低风速风电开发的政策支持越来越明确,针对我国广大低风速区域风资源,本课题所研发的低风速风电机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依靠技术领先优势,华锐风电早已开始了对低风速地区的战略布局。今年3月,华锐风电就与位于低风速地区的贵州毕节签订了风能开发协议。将在毕节投资建设集高原型风电机组研发、生产、销售、培训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华锐风电贵州产业园,并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该项目总投资将达30亿元以上,具备150万kW以上年生产能力,达产后年产值可达60亿元。仅隔一个月以后,华锐风电又与同处低风速区的山西临汾签订框架协议。协议签订后华锐风电将投资建设山西产业基地,并将会同地方政府一起对风能资源进行有效探测,帮助地方政府走出资源困境。此外,在江苏、福建、江西等省份,华锐风电早已捷足先登,抢占了大批低风速资源。 “合理而有效的开发低风速风能,将平衡现有风电发展格局,有助于行业更为健康、理性的发展。”华锐风电高级副总陶刚表示,“对于风机制造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技术领先、自主创新以及优质服务的竞争。华锐风电目前已具备开发研制符合国内各风况风电机组的技术储备,这将对低风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