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引领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
21世纪被称为“环境的世纪”,为了摆脱地球环境和资源的制约,实现住宅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改变目前大量浪费和大量废弃的住宅建造方式,而寻找一种资源循环型住宅模式和住宅资源再生途径。钢结构住宅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我们诠释了其如何使住宅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方法与思路。 前不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部门透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计划在今后5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住房覆盖率可达20%,这将有力缓解住房的压力。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进一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关键之年,今年将实现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的目标。1000万套住房不是一个小数目,如何在短短一年之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对住房建造商提出了新的课题。原上海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李国强认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住房建设速度,需要走住宅工业化道路,目前最适合此模式的建筑结构形式就是钢结构住宅。 钢结构——引导住宅工业化的建造方式 钢结构可以把住宅作为一种产品进行工业化生产,为住宅中的部品制定统一标准,在工厂内完成加工制作,这既保证了住宅质量,又提高了建造速度,最终将使成本大幅度降低。 李国强教授说,国外住宅工业化产品的类型有:木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多种类型。大量的传统木结构住宅在抗震、防火、耐火性方面都存在缺陷,混凝土结构住宅工业化程度不高。钢结构具有装配简单、抗震性能好、对大自然破坏程度小等优点。从世界范围看,日本处于太平洋地区地震带中,特别重视居住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追求住宅良好的抗震性。到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预制装配住宅中木结构占18%,混凝土结构占11%,钢结构占71%。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芬兰等国都有本国成熟的钢结构住宅体系,钢结构住宅占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我国的钢结构住宅实践与研发开始于2000年左右,最早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是莱钢,迄今为止,莱钢已经建成100万平方米左右的钢结构住宅。通过莱钢的实践,专家们发现,钢结构住宅在技术配套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莱钢早期开发的钢结构住宅出现墙体开裂、漏水等问题,影响了业主的使用。而住宅在建筑中使用要求最高,如果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功能,后续的开发建设就会受到极大影响。此后,又有几家企业涉足钢结构住宅领域,杭萧钢构在钢结构住宅建设中,相比先行者在技术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外墙外保温问题、漏水问题、钢结构主体与墙体的配合问题都得到了很好解决,但钢结构住宅相比其他结构形式住宅的优势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在建筑的灵活性方面,钢结构住宅不如钢筋混凝土住宅灵活,为了采光的需要,钢筋混凝土住宅在建造时可以随意地凹进或凸出,而钢结构住宅因受其结构的限制,一般都是规则建筑,自身的优势并未能充分体现。另外,在不能形成规模建造量的情况下,钢结构住宅的造价相对要高……种种原因造成房地产开发商不愿采用钢结构住宅。 李国强教授指出,保障房建设对于钢结构住宅而言是一次机遇,但政府引导必不可少。所谓政府引导,并非鼓励建筑商采用钢结构住宅,而是引导一种住宅建造方式。最近几年,政府更加关注“住宅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建筑的工业化,把建筑当作一种产品去生产、去建造,改变以往手工业的生产模式,将其改为工业化生产,而钢结构住宅非常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具体而言,住宅部品的提供方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产品进行有序列的定位与开发,就如同生产汽车一样。建筑设计师则根据住宅产品,预先进行设计,以便于工厂化大量成批地生产。 工业化生产的优势是: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产品质量更有保证。建议政府从住宅工业化方面进行引导。有眼光、有远见的开发商和建筑师会选择一种最适合的结构形式来满足住宅工业化的要求。历史和现实的筛选已经表明:钢结构住宅最能满足住宅工业化的要求。 钢结构住宅——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建筑 建造一幢相当于3层~4层的普通框架结构的建筑,如果采用钢结构或者轻钢结构,仅需用6辆报废汽车的钢材即可完成;在美国平均有46%的钢材被重复利用,在住宅建设中,更是大量地使用类似的再利用的钢材。 中国汉嘉设计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浙江省钢结构行业协会会长方鸿强指出,节能减排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间阶段,房屋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绿色、环保、节能、和谐、循环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那么什么是绿色建筑呢?所谓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给建筑技术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