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卫出现“用工荒” 涨薪5%—10%却无人登门
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九,元宵节过后的第一个周一,在广州火车站、火车东站和汽车站附近的公共汽车和地铁上,背着大包小包的年轻人明显多了起来。 面对春节前后的“用工荒”,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张宝颍的反应较为平和。张宝颍告诉记者,不少回乡过年的农民工要到元宵节过后才外出打工。来自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从2月10日首场招聘会到现在,求职者集中的广州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进场企业和求职人数连连上升,从第一天只有1000多人进场,到现在场场招聘会都能超过5000人。 现在的面对铺天盖地的“用工荒”报道,相对佛山其他行业,佛山陶瓷卫浴企业反而没有太大波及。记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随着陶瓷卫浴产业在全国开花以及行业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有了更多去处,陶企缺工已经常态化,目前,陶企已纷纷提高薪水招纳普工。 陶瓷卫浴企业:缺工常态化部分工种缺口较大涨薪5%-10%揽工 在跟多家陶瓷卫浴企业的沟通中,记者了解到,缺乏普工已经是一个常态化的现象,并不像现在媒体说宣传的那样严重,节后生产线陆续开工点火,工人也已经相继的返回工作岗位,工人缺额也将通过招聘会、内部推荐等途径解决。不少经理人表示目前陶瓷行业缺乏的更多是中高端管理人才、开发设计人才以及营销人才。针对缺工额较多的普工,多家陶瓷企业都提高了5%-10%左右的薪水以及优厚的福利待遇进行招纳。 佛山市波利卡卫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剑红表示,目前工厂缺的只是普工,营销中心缺的是司机和仓管员两个岗位,罗村旧厂生产线的工人节后会陆续到岗。由于以前的工厂产能不足,满足不了销量,工厂从罗村搬到龙江。新厂将于2月28日正式点火开工。之前工厂一直缺油磨工,今年缺口会更大。为了挽留员工,公司已经努力改善待遇,比如改善伙食、提供夫妻房、带有电梯的楼层等,年后员工的调资幅度也在5%-10%左右。 据南庄的一家陶瓷企业负责人透露,工厂已经开工点火,但是员工到岗不足,缺乏一线生产工人,每天前来营销中心应聘文职和营销职位的却很多,现在是工厂有工没人做,营销中心有人没工做,为了招聘工人,已经将原有的招工条件40岁以下改到50岁以下,薪资待遇也提升了10%左右。据他分析,目前行业内至少有10%的企业存在招工难现象。 恒洁卫浴媒介专员张晓瑜表示,公司用工缺口主要集中在普工岗位,公司也正在商议如何吸引更多的普工前来就业,在鼓励老员工介绍引引荐的同时,针对招聘的岗位有选择的采取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等渠道寻找更多的人才。 采访中记者发现,陶瓷企业招聘员工通过亲朋好友推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部分企业对介绍员工进场的老员工给予奖励,目前,大多陶瓷卫浴企业都提升了薪资标准,幅度在5%~10%左右。 求职者:“较高的薪水是我们来佛山的动力” 2月15日上午,佛山下起了大雨,记者在陶瓷企业已经关停的小塘工业区看到,昔日车水马龙的街道冷冷清清,重型卡车更是少见,耳边也不再有机器的轰鸣声,在公交站台、企业门口张贴着多张招工启事,记者也遇到了多位冒雨前来求职的工人。 工厂迁移到外地,求职者对工厂位置的偏远也流露出不满。在肇庆欧雅的招聘点前,来自贵州的赵响填上了一张用工申请表,但是他也流露出对工厂太远的不满,“我希望能拿到更多点的工资,但是工厂离佛山太远了,妻子也无法过去,照顾家庭也不方便。” 随着陶瓷产业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相当一部分熟练工留在了当地。来自四川的老高说,广东的较高的生活成本和压力比当地要高的多,现在在家乡附近就能打工,照顾家里也方便,当地政府又有政策引导,所以以前一起出来打工的朋友很多选择了在当地工作。 但是,在求职者眼中,佛山陶瓷企业丰厚的薪水、稳定的工作是吸引他们的最大动力。在广西当地陶企工作过一段时间的老丁再次来到了佛山,“那边工资比佛山的低一些,生产线开工不足工钱是拿不到太多的,在佛山这边平时一个月2000多,高峰时每个月能拿到5000多,累点能多拿些钱也愿意。” 在与多位求职者聊天中,记者也发现春节后不少员工延迟了返回时间,想在家里多休息几天,部分求职者存在观望情绪,对自己选择哪个工厂还没有确定下来。 第三方机构:相对于电子机械行业陶瓷卫浴行业缺工并不明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陶瓷卫浴企业招工难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知名度,二是企业所选择的招聘渠道,三是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薪水不一定要多高,但是能够在同行业的企业中具有竞争力。“用工难”存在的同时,也为陶瓷企业的未来发展等提供了一个方向。 面对节后用人高峰,部分知名职介机构开辟了陶瓷企业专场招聘会,为陶瓷企业揽工提供方便之门。 龙柏林分析道:“相对用工量更大的佛山电子机械企业,佛山陶瓷企业的缺工并不明显,伴随佛山陶瓷产业的转移升级以及总部经济的打造,留下的陶瓷企业都是一定品牌影响力及行业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通过多渠道的招聘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并不缺乏生产线工人,窑炉和生产线转移到外地的企业,在用地、水电、税收以及用工方面都会和当地政府取得了一系列合作,工人在当地就可以解决,老员工在企业的引导下也会到外地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