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污水治理:农村不该被遗忘
简介:江苏省一些地方设立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管理体系,这些自上而下、大大小小的“河长”实现了对区域内河流的“无缝覆盖”。这样,把沿河各级党政领导人真正推到第一责任人的位置,把治理成效与政绩直接挂钩, ...
江苏省一些地方设立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管理体系,这些自上而下、大大小小的“河长”实现了对区域内河流的“无缝覆盖”。这样,把沿河各级党政领导人真正推到第一责任人的位置,把治理成效与政绩直接挂钩,促使各级党政领导深刻地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想方设法完成治理任务,改善河流水质。 城市的工厂一度是污染的象征,而农村似乎常常被贴上“绿色生态”的标签。然而据统计,太湖40%的总磷和总氮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污染已成为太湖蓝藻频发的重要原因。不同于工业和城市居民集中住宅区,农民居住和耕作的田地分散,收入相对较低,农村排放的污水不可能通过管网收集,到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必须研究适合中国农村实情的污染治理方式。 6月10日到6月19日,记者跟随中国环境记者协会组织的“中国生态城乡行——聚焦太湖江苏行”采访团来到了苏州、无锡和常州市,对这些环太湖地区农村的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进行了采访。 ——采访现场—— 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漕桥河,水面宽不过7、8米,居民住宅和小企业的厂房就紧挨着河岸,河水发黑,乍一看,不过是一条普通的农村小河,并不起眼,但这曾是一条一天三变色的“变脸河”。 漕桥河是流入太湖的15条主要河流之一,由常州所辖的武进区流入无锡所辖的宜兴市,地跨两个县级行政区的5个乡镇,来自生活、农业面源和工业的污染,使漕桥河水质急剧恶化,经常处于劣五类的状况,各种污染更使得它的颜色一天三变,臭味浓重。 如何治理农村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难题,农民居住和耕作的田地分散,生活污水以及施用的化肥随着雨水都直接排入漕桥河这样的农村河流,最后流入太湖,成为河流和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另一个头疼的农村污染问题是来自于渔业养殖。阳澄湖是太湖的一部分,近年来,阳澄湖大闸蟹名声鹊起,备受消费者欢迎。由于太湖是浅水型湖泊,水体得到充足阳光的照射,使螃蟹生长快而味道鲜美,但养殖使用的饲料成为太湖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来源。 ——解决之道—— 植物“减富” 站在漕桥河的西坟桥往两边看,是农田和零星的农民住宅,而靠近河岸的水中种植着一排排类似于剑兰的植物——香根草。 武进区环保局局长张方山介绍说,这一段的漕桥河已成为周边2个村子的生活污水和农田灌溉尾水的直接排放处,总磷和总氮含量高。为了解决农村河流富营养化的问题,他们进行了不同的实验。在西坟桥边的一段河流中,他们种植了香根草来吸收水体中的磷氮,香根草是一种经济附加值高的植物,可耐零下15度的温度,在江苏一年四季都可生长,而且草叶子是制作绳子等的原料,根部可压榨香根油。 在漕桥河的另一段河面上,包括美人蕉在内的各种绿色植物围成一圈,植物浮床边上冒出了大量的气泡,这是加了曝气装置的生物修复方法。张方山说,通过曝气可以提高河水的溶解氧,避免河水发臭。植物浮床的根系是直接生长在水中,可吸附有机物,大量浮游生物可以在周边生长。据测试,通过这种植物修复法,可去除河中50%以上的磷,60%以上的氮。 其实,加曝气装置的生物修复法并不仅适用于农村,在江阴市、常州市的城镇旧居民小区也在应用。 变养殖场为生态湿地 无论是走在苏州的东太湖,还是无锡的贡湖,原本湖边随处可见的网箱养殖场、水稻田都不见了,被一排排绿树和芦苇所替代。 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徐建明说,为减少渔业养殖带来的污染,2008年,苏州完成了西太湖2.6万亩、东太湖16.9万亩的网围拆除工作,将阳澄湖网围面积压缩至3.2万亩;沿太湖、阳澄湖1公里范围77家畜禽养殖场完成了搬迁,对太湖、阳澄湖1—5公里范围289家养殖场进行了整治。拆除获得的湖边土地建设成绿化带,扩大湿地面积。 “扩大湿地面积,建设环太湖生态林,可以通过大自然,消除湖边农村所排放的农业污染,还增加了太湖的自净能力。”徐建明说,苏州市还调整了太湖养殖策略,不再养殖收益低的鱼类,养殖高附加值的大闸蟹,对于不再从事养殖的渔民,市财政拿出钱,给他们上三险一金外,还提供打捞太湖蓝藻的工作岗位。 ——专家支招—— 河长“无缝覆盖” 为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2008年,江苏省决定在太湖流域推广无锡首创的“河长制”,全省15条主要入太湖河流全面实行“双河长制”。也就是说,每条河流分别由省政府领导和省有关厅局负责人担任省级层面的河长,地方层面的河长由河流流经的各市、县政府 负责人担任,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 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说,河长的主要责任是组织编制并领导实施所负责河流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抓好督促检查,确保规划、项目、资金和责任“四落实”,带动治污深入开展。目前,江苏省的4位省长,省发改委、建设、水利厅等厅长都担任河长。 如漕桥河地跨武进区和宜兴市,出了污染问题,容易出现两个地区的互相“踢皮球”,治理难以到位,于是赵克志担任此河的河长,对其环境质量负总责。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朱铁军说,目前投资8.85亿元的漕桥河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了近80%的工程,从去年8月至今,漕桥河水质稳定达到了五类。此外,江苏省一些地方还设立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管理体系,这些自上而下、大大小小的“河长”实现了对区域内河流的“无缝覆盖”,强化了对入湖河道水质达标的责任。 试点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 朱铁军说,2008年7月起,江苏以“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开展了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试点,建立了环境资源污染损害上下游补偿机制。目前已经在太湖流域5个省辖市正式推行,主要覆盖了太湖西部上游地区、京杭运河苏南段、以及14条主要入太湖河流水系的30个断面等。 生态补偿也包括工业反哺农业,武进区环保局局长张方山说,武进区开展了“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其中一企业老板就拿出1000万元人民币,来支持农村污染整治工作。 水专项攻克关键技术 针对太湖治理中的蓝藻打捞处置、氮磷削减、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等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江苏省已经组织实施了“脱磷除氮技术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88个重大科技示范项目。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国家水专项管理办公室主任吴晓青表示,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大规模蓝藻暴发的隐患仍然存在。通过国家水专项的实施,将攻克一批水体污染物减排和水质改善的关键技术,切实为太湖流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全国重点流域治理提供综合示范。而水专项领导小组还与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市水专项领导小组共同组建太湖流域综合示范技术组,负责对太湖流域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进行系统综合集成,形成全套太湖流域污染控制与治理方案,提出上下游控源和减排目标建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