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能增加,是利是弊?
从2002年上半年中国应对国际钢材贸易战,出台反倾销调查和临时保障措施之初,从“谷底”走出的市场就表现出过猛反应,钢厂轮番大幅上调价格,流通商囤积抬价,一度使得市场呈现“呆滞之像”,对政策效应的“透支”十分明显。这之后在整个钢价高位运行过程中,不论市场还是投资,都在堆高“虚火”,积累风险。 据上海宝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谢企华的概括,我国钢铁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钢铁业产能扩张势头过猛,很容易在国家宏观经济出现阶段性调整时失去应变的弹性。据分析,如按此投资势头发展下去,未来几年国内新增钢铁产能将接近或超过1亿吨。虽然从宏观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将保持高速,但不排除局部或阶段性的调整和波动,所以很可能会出现短期内经济发展与钢材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到时候如钢铁产能过大,回旋余地有限,对钢铁业的冲击就会较大。 二是多种性质资本之间的竞争条件不公平,致使作为必然现象的钢铁投资热在机会占有及投资结构上极不均衡。从总体而言,国有资本在扩张中受限制多,而民营资本和外资则较为“畅通无阻”。在项目审批、环保认证、招投标等多种环节上,民营资本和外资受限少,投入省、见效快,所以其投资钢铁业热情也高。不少民营资本和韩国浦项等外资“嫁接”存量资本进入国内钢铁业,其嫁接的资本都是经剥离后的优质资本,而且资产价格打折,富余人员包袱一般都能解除,重组成本低。而国有资本在资产重组中就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条件。 三是此轮钢铁投资热中的一些投资心态令人忧虑。据分析,目前钢铁业投资风险主要出于两大因素,一是部分投资主要以资产运作为目的,而非长期产业运作;二是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绩追求。有些投资者认为目前钢铁业比房地产还好赚,资本回报率在30%以上,3年以内就可赚回投资,所以紧追国企的投资意向,利用与国企在建设周期上的时间差,主要以银行贷款进行投入,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目的是通过资产运作最后变现赚取高额利润。而部分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增长,十分热心引入投资额巨大的钢铁项目。出于这样的投机心态而形成的投资,一旦市场有所变化,风险就会暴露出来。 四是钢铁投资竞争规模的扩大,没有考虑到以国家能源环保的容量极限为前提。我国水资源、铁矿资源、运输能力及环保压力都是国民经济长期难有改观的“瓶颈”。钢铁业提高投资竞争的范围和力度当然没有坏处,但必须以国家能源环保的最大容量为限制条件。此轮投资热中,缺水的河北等地却是投资最热的地区之一,这样的投资即使其它条件再好,也很难说具有可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