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修市场 遭遇到信任危机
每年的五六月,都是大批楼盘集中入住的时期,当然也是大量精装修房要过的“入住关”。尽管各精装修项目的开发商为顺利交付,在房屋入住前就做好了各种准备,如推出交房样板间、整层样板区或是集体收房等,来设法缓解矛盾,但入住时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纠纷,即使没有大矛盾,装修小纠纷也时常发生。 今年以来,北京的精装修项目越来越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装修问题比较琐碎,《商品房销售合同》中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详细条款,而买房人对精装修房补充合同该怎样签又没有经验,因此当业主真正拿到钥匙后才发现诸如所用材料与样板间不符、装修设计落伍、质量差等问题,从而产生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而且,项目一期建设的毛坯房每平方米房价是五六千元,但二期采用了精装修后,每平方米房价就提高到八千元以上,多花钱却买了在装修上不满意的房子,这让不少人难以接受。精装修房项目正在遭遇信任危机。 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坦言,精装修房的环节复杂,操作难度、管理成本成倍扩大,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特别是目前装修行业主要是手工作业,施工水平、工艺仍然落后,客观上就不可能没有瑕疵,何况这又是大批量生产出的产品,不可能像工艺品一样精致无误。业内专家金铮分析,消费者普遍认为,他们为精装修多花了不少钱,希望开发商提供的房子尽善尽美,因此消费者对精装修房怀有较高的心理预期,不能接受收房时所产生的心理落差。双方各执一词,难免会产生矛盾。目前精装修中最大的症结是面对消费者的心理落差缺乏明确和统一的认定标准,也没有一个权威的政府职能部门来验收管理。这在相当程度上为某些开发商利用“精装修”概念迷惑消费者提供了可能。 那么,对于购买精装修房的消费者来说,该如何避免或减少纠纷呢? 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家装委员会的专家建议,由于目前房地产市场在售的都是期房,因此最好的方法也是惟一的方法,就是签订一份周详的补充协议,或再和开发商另签一份《北京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合同》。有的消费者在补充协议中就简单地签一条“精装修标准与样板间一样”,这样签则会出现样板间拆了,消费者死无对证的问题。或者是消费者看到的样板间只是装修表面,并不清楚内部是什么样,比如地板下面的龙骨是什么材质的、上了混油的木料原本是什么样的……如果消费者不清楚,出了问题会吃大亏。因此,消费者在签订精装修房屋的补充协议时,一定不要一笔带过,要全面约定精装修所用的材料、设备的品牌、规格、等级、质地、颜色、产地、价位,尽量避免使用“优质”、“高档”、“先进”、“相当于”、“不低于”等含糊字眼儿。如果有可能出现项目变更,在合同中同样要进行约定。可以参照《家庭装修合同》,在购房合同中说明装修改动,签署工程变更单,明确改动的项目和时间。把房子交付时的装修标准在合同中明确,从装修的设计、布局到所用建材及施工工艺等都要详细地在补充条款中体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