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建材产品无检测报告--建材市场遭遇“绿色欺诈”
日前,中消协公布全国19个省市“消费环境”消费者座谈会情况汇总,其中有两点格外引人注目:市场上70%的建材产品无检测报告,即使有也大多为送检测试报告或委托检测报告,而不是国家抽检报告;另外,消费者认为商家在倾力推销装饰建材产品时存在“绿色欺诈”,其主要表现为在装饰建材市场上进行虚假宣传,把刚刚达到国家《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十项标准的产品夸大为“环保产品”,甚至是“绿色产品”,乱打乱贴“绿色”牌。 为规范我国建材市场,对绿色建材提出科学的准入条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绿色建材产品,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和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绿色建材展览会将于9月18日至20日举行,该展会期间,组委会将公布绿色建材的评定体系。 建材市场的“绿色欺诈” 据介绍,“绿色”的基本要求是无污染、对人体有益,只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产品才能冠名“绿色”。“绿色”由食品延伸到建筑装修材料领域,是人们追求更加健康舒服的生活使然。但有些惟利是图者也盯上了这块市场,给自己销售的建材冠上各种名目的“绿色产品”称号,让消费者难辨真伪。 日前,记者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建材市场内发现,几乎每个商家在宣传材料以及样品的显著位置都标明自己是“ 绿色环保材料”,没有污染,并号称这些环保标志是消费者协会推荐的,或是经过中国环境认证委员会鉴定的。 在一家地板销售店,女老板非常热心地找出一块手掌大小的样品,用手指捏着绿色的夹芯说:“你看,这是绿颜色的,里面加了环保物质。” 而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地板的环保安全,主要指标之一是看其甲醛释放量,每立方米小于 0.12毫克,就是安全的。至于地板绿色夹芯有环保功能,显然没有什么根据。 在一家销售强化地板、实木地板的店里,墙上挂满各式有关环保的检测报告,应记者的要求,老板还找出了一堆检测报告复印件。在各种各样的报告中,记者发现,这个“绿色建材产品”证书,颁发日期是2002 年5月1日,而在证书上还清楚地标着有效期是一年,也就是说到现在已过期4个多月。店老板对此的回答是:“这些都是应付检查人员和顾客的,一般他们不会看得这么仔细。”在另一家建材店,记者也发现了相同的情况。 还没走进那家乳胶漆店,就远远看见玻璃门上醒目的红字:“环保安全”。推门进去,一股刺鼻味道扑面而来。记者看到,摆在货架上的每桶油漆上,都贴着“环保产品”的字样,记者问既然是环保产品怎么还有这么大的味道,店里一个年轻员工对记者说“这味道对身体没害处”,他说这是店老板告诉他的,而怎么没害处,他也说不清楚。 记者以顾客的身份与一位女店员聊熟后,她颇有点神秘地对记者说: “这市场上的建材都是打环保牌的,但有很多是假的。我们知道哪家是假的,但我们老板不让说。”记者询问怎么能辨别出是假环保产品,磨蹭了好大一会,这位店员怎么也不说,只是在记者临走前说了句“不要轻易相信绿色夹芯就环保”。 对建材市场存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工商部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家庭装修崇尚环保安全,为了追求利益,很多企业、店家不管有没有国家抽检报告或正式检测报告,出厂产品都贴上“绿色环保产品”标签,甚至一些过时、不合格的产品也浑水摸鱼,打着“绿色产品”的旗号卖了出去,可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如何评定绿色建材 可以看出,杜绝这些“绿色欺诈” 的关键就是,应该如何界定绿色建材,也就是说绿色建材的评定体系是什么。记者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了解到,在第二届中国(北京) 国际绿色建材展期间,该协会将公布绿色建材的评价体系并开展“绿色建材产品(性能)” 的评定工作。 据悉,绿色建材是指具有优异的质量、使用性能和环境协调性的建筑材料。即其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或优于该产品的国家标准。同时在其生产过程中采用符合国家规定允许使用的原燃材料,并尽量少用天然原燃材料;排出的废气、废液、废渣、烟尘、粉尘等的数量、成分达到或严于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在使用过程中达到国家规定的无毒、无害标准并在组合时不会引发污染和安全隐患。废弃物对人体、大气、水质、土壤等造成较小的污染,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可再资源化和重复使用。 本届展会采取“双准入”制,即参展产品基本具备绿色建材的标准;展会期间,首批获得“中国绿色建材”标志的产品,必须通过国家建材科学教育委员会专家组的评价审定。在“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绿色建材展览会”期间,由主办单位中国建材工业协会组成专家评定委员会对产品性能进行评定,并对通过评定符合要求的产品颁发“绿色建材产 品(性能)” 证书。该证书有效期两年。“为了给参评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本次评定工作将不收取报名费和评审费,如产品需要检测,则向检测机构交纳检测费用。”中国建材工业协会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谈到绿色建材的评定体系的重要性,该人士向记者列举了一组统计数字:除奥运场馆建设预计投入170亿元人民币外,未来几年北京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将投入1800亿元人民币,重点建设142个项目。据有关专家估计,在上述资金投入中,建材方面所占份额约1/3,将达600 亿元左右人民币。 因此,为了确保奥运工程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奥组委责成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起草了“奥运工程环保指南———绿色建材”,它将作为指导工程建设选供建筑材料的依据或者标准,该项工作被要求要在 2003年底前完成。 需要资质认证来规范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建材市场的“绿潮”主要是由于参与检测认证的机构多而且杂乱所致,认证部门不规范、不严肃,各类认证牌匾五花八门,对于消费者存在严重误导。 据悉,目前经国家质检总局认证监督委员会认定、进行有害物质检测认证的只有29家检测机构,只有它们的检测报告才是有效的。然而,国家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发布后,许多单位搭车上路认证发牌。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检测认证的协会就有数家,非行业协会认证的牌匾在建材市场比比皆是。 “认证部门太不规范,”国家质检总局的一位权威人士表示,“应该说,各协会作为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重点应放在对行业的整体协调管理而不是认证上,如果这种情况任其发展泛滥下去,此次国家标准实施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都将大打折扣,建材市场的流通秩序将会更加混乱。” 虽然目前绿色建材和我们还有一段距离,但大量事实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不少建材厂商正在逐渐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有关部门也正在采取相关措施规范市场及指导大众消费。我们有理由相信,“绿色神话”成为现实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