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节能目标任务面临六大问题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未实现当年节能减排指标的情况下,完成“十一五”规划总体战略目标的难度陡然增大,今年也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年和攻坚年。省统计局日前一份报告显示,我省节能降耗成效日渐显现,但仍面临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不能较好地解决,将严重制约今年乃至“十一五”节能降耗总任务的全面顺利完成。 能源消费总量增势趋缓 2006年,我省能源消费呈现出能耗增速趋缓、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的态势,减缓了“十五”时期能源消费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全省全年消费能源13496.6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62%。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GDP增速2.18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为2.8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97%。 据有关资料测算,今年上半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速继续放慢,低于上年9.62%的增速,而上半年全省GDP增速达14.1%,高于上年增速2.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效益继续提高。 今年能耗拟下降5.6% 按照近期省政府拟出台的“十一五”后四年节能目标任务分解的初步意见,今年全省节能目标是万元GDP能耗从2006年的2.89吨标准煤下降为2.73吨标准煤,降幅为5.6%,实现节能量880万吨标准煤。而从今年上半年能耗看,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速虽低于上年的9.62%,但大大高于目标值要求的7.7%。为此,下半年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面临六大难题 专家分析,我省节能目标任务仍面临六个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主动节能意识与节能形势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各项节能政策、措施的执行力较差。此外,由于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对一部分高耗能企业而言,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逐利行为使得这些企业全然不顾环境污染与公众利益,给节能工作带来很大负面作用。 二是经济结构的重型化仍在加剧,高耗能产业增长仍然较快,必然带动全省能源消费量的快速增加。和上年相比,今年上半年二产比重又上升0.7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继续呈现重型化趋势。此外,高耗能行业、高耗能产品的增势依然强劲,煤炭、焦炭、冶金和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1.6%,高耗能产品焦炭、化肥、生铁、钢、铝等增长幅度都在15%以上。 更需重点关注的是,在新上项目中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大且增速高。今年1至8月,煤炭、炼焦、化工、建材、冶金、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除冶金行业完成投资同比下降外,其余行业增速同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产业技术整体水平低,对节能的技术支撑作用弱。表现在:科技投入水平低。2006年,我省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76%,低于全国1.42%的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弱。200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的创新经费仅占当年销售收入的3%,超过八成的创新经费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自主创新具有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少之又少。 四是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且受到企业间难以协调的影响。据测算,全省2006年高炉煤气产生量约533.5亿立方米,当年利用量仅占41%,煤矸石的产生量约4000万吨,当年利用量也仅占29.1%。其他如煤矿瓦斯、电力、化工、建材、焦化等行业的余热、余压等余能的综合利用也都很不够。在现有余能的利用上由于企业间利益问题的不协调而白白散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是能源消费品种结构依然低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使用比例低。我省能源消费品种结构仍以煤品燃料为主且比重极高,2006年占到94.36%,远远高于全国69.4%的平均水平。从能源的再生性划分,我省消费的能源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在消费总量中占99.0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比例则低到可忽略不记的程度。能源品质的低下直接带来能耗高、污染重的后果。 六是电耗的持续上升成为制约全年节能降耗目标完成最突出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全省全社会用电总量为630.06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1.9%。万元GDP电耗2626千瓦小时,同比上升6.84%。由于电力消费在我省能源消费量中占到31.92%的比重,如此大幅度上升势必对节能降耗产生负面作用。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