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材料 查看内容

05建材业:效益降外资抢滩重组加速

2006-1-24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45| 评论: 0

简介:近一年来,随着政府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逐步深入,建材行业也处于低潮阶段。2005年,中国的建材行业犹如坐上了过山车:产能过剩市场严重消化不良,企业价格战此起彼伏,行业效益大幅下降,亏损企业和亏损额同时增加 ...
[摘要]
近一年来,随着政府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逐步深入,建材行业也处于低潮阶段。2005年,中国的建材行业犹如坐上了过山车:产能过剩市场严重消化不良,企业价格战此起彼伏,行业效益大幅下降,亏损企业和亏损额同时增加,外资大举抢摊国内市场……
建材行业与房地产行业存在着正相关系。近一年来,随着政府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逐步深入,建材行业也处于低潮阶段。2005年,中国的建材行业犹如坐上了过山车:产能过剩市场严重消化不良,企业价格战此起彼伏,行业效益大幅下降,亏损企业和亏损额同时增加,外资大举抢摊国内市场……
  目前,建材行业还有三个优势:新农村战略为建材行业提供新的增长点;部分成本优势不明显的弱势企业退出市场,使优势企业借助于规模化生产获得更大市场存量空间;节能建筑产业的规划也赋予了部分技术领先的建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毋庸置疑,以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建材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建材企业间的战略重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必然选择。
  近来,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令市场诧异的现象,领涨行业的"火车头"似乎又出现了---以深圳、广州等为代表的珠三角以及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经济区域房地产业开始复苏。由此,是否也意味着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建材业的行业景气度将也有所回升呢?

数据:效益下降
  2005年1~10月,建材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842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水泥产量83351万吨,同比增长10.7%;平板玻璃产量28587万重量箱,同比增长14.8%;产品销售收入5785亿元,同比增长23.7%;利润总额236亿元,同比下降15.6%;建材及非矿产品出厂价同比略有增长。
  1~10月,建材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3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水泥制造业占37.2%,同比下降7.1%;平板玻璃制造业占..9%,同比增长40.8%;水泥制品制造业占6.1%;建筑陶瓷制品制造业占5.1%,技术玻璃制品制造业占4.5%。
  2005年1~10月,建材行业内非金属矿采选、建筑用石加工、玻璃纤维及制品、砖瓦及建筑砌块等行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分别为41.7亿元、 22.2亿元、15亿元和10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81.4%、3..6%、28.1%和39.7%。受水泥、玻璃两大行业效益大幅下降的拖累,建材全行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36亿元,同比下降15.6%。但从全行业效益下降幅度看,呈逐步缩小趋势。
  1~10月,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83.8亿元,同比增长63%,亏损额分别比一季度末和上半年增加44.8亿元和25.3亿元。企业亏损面达24.9%,同比增加4.3个百分点。

运行特征:前低后高
  国家发改委报告指出,从2005年1~10月建材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看,2005年全年行业整体走势将由2004年的"前高后低"演化为"前低后高"。预计2005年水泥产量将达到10.5亿吨,增长10%左右;平板玻璃总产量3.5亿重量箱,增长11%左右。
  统计规模以上建材工业总产值超过9500亿元,增长21%以上。建材市场销售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价格仍低位运行,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出口增长将维持在30%以上的增长水平,全年出口创汇将超过90亿美元。
  受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效益大幅下降影响,建材全行业经济效益全年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有望超过300亿元,较上年度略有下降。

冷热不均
  2005年1~10月,建材工业生产和投资增速减缓,但较年初有所加快(详见表1);市场销售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详见表2),价格继续低位运行,出口形势持续向好;行业整体效益大幅下降,但降幅逐月缩小;建材及非矿产品出厂价格在波动中趋于平稳,水泥出厂价格趋于稳定;建材工业应收账款和存货相对减少,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生产成本上升,盈利水平下降。
  其中,平板玻璃、水泥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下降,但浮法玻璃企业产量增长远远超过普通玻璃企业增长。
  2005年1~10月,统计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840亿元,同比增长24.3%。产需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均产销率为97.1%,高于上年同期0.3个百分点。平板玻璃、深加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纱出口在连续多年高增长基础上2005年继续保持超过或接近40%以上的增幅。

成本提高
  2005年前10个月,建材企业生产用煤进厂价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00元/吨以上,电价提高了0.04~0.05元/度,运费提高了0.02元/吨公里,加上油、气、纯碱、钢材等其他原燃材料涨价,预计建材行业共计增加成本支出200亿元以上。1~10月,水泥制造业产品成本比上年同期增长 20.6%,高于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平板玻璃制造业成本比上年同期增长26.2%。
  虽然在8月份以后部分地区煤炭价格有所回落,铁路运输也有所缓和,但形势并不稳定,同时煤电油运价格有继续上涨趋势,建材生产外部条件仍然紧张。

价格下跌
  2005年以来,虽然非金属矿采选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但相当部分建材产品属于低水平重复生产,总量过剩导致价格下跌,特别是水泥和玻璃价格降幅较大。其中,水泥由于投资回落,市场需求向合理回归,现有产能过大,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增长加速取代机立窑等落后工艺,市场竞争惨烈。
  2005年,全国多数地区水泥价格较上年同期走低,其中华东地区水泥出厂价格由2004年同期近400元下降为200多元。平板玻璃价格受新建项目建成投产过于集中的冲击,2005年4月以后市场价格逐步走低,目前多数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已接近成本价。

亏损加大
  受外部条件影响,一批2004年业绩骄人的大型企业集团在2005年出现了效益大幅度滑坡甚至亏损的情况。安徽某水泥集团2004年1~9月实现利润 18.8亿元,2005年同期仅实现利润6.8亿元。河北某玻璃集团2004年1~10月实现利润4758万元,2005年同期则转为亏损2988万元。而浙江省水泥行业在短短一年内由2004年的高盈利骤变为高亏损,利润总额同比降幅达121.5%,陷入了产量持续增长而效益急剧下滑的怪圈。

集中度低
  我国水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型企业集团所占市场份额偏低,缺乏对区域水泥市场的控制力。而国际水泥巨头集中度近年有提高态势,拉法基、墨西哥水泥产能均已超过1.5亿吨,排名前十位的国际水泥企业水泥总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超过50%。同时,外资整合国内水泥市场资源的步伐逐渐加快,并已在局部地区形成了一定的控制力。

2006悬念:兼并重组加速
  水泥行业生产集中度可否迅速提高、国内大型水泥企业能否趁机做大做强值得关注。 2005年,全国十大水泥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由2000年的不到4.4%提高到13.3%,其中海螺集团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5480万吨,居世界水泥企业第七位。与此同时,以国外水泥巨头和国际战略投资者为代表的外资已经全面大举抢摊国内水泥市场。"内忧外患"中的国内水泥企业,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局面。

干法逼退立窑
  水泥产业处于高速增长期,新型干法水泥能否逼退落后立窑?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在2005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海螺集团建成投产的四条日产万吨水泥生产线,标志着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新型干法水泥在逐步挤压立窑水泥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水泥行业的黄金发展期能够持续多长时间,立窑水泥的盲目发展能否继续得到有效遏制,市场、行政和法律手段的多管齐下能否加快落后立窑的淘汰速度值得期待。

供需矛盾加剧
  2005年,由于新型干法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落后能力的缓慢退出,加之新增产能的缓慢释放以及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水泥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导致企业间价格战频发。新一年的市场局面能否扭转、尤其是价格水平能否"触底反弹"、过剩的生产能力究竟何时得以完全消化、企业可否扭亏为盈,都将成为水泥行业发展的几大焦点。

节能降耗成共识
  建材行业作为公认的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行业,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节能降耗和可持续发展尚须创新和努力。
  拿水泥行业来说,2005年,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日臻完善,日产5000吨水泥生产线可基本实现国产化。然而,我国的新型干法水泥整体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更好地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材行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