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上升 上海建筑钢材不容乐观
摘要: 从近两天的市场运行情况来看,上海建材市场基本陷入了僵局,欲涨乏力,下跌又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主流价格在3380-3400元/吨左右徘徊。结合近期的库存数量以及交易状况,预计短期内市场仍会受到较大的压力,行情整 ...
从近两天的市场运行情况来看,上海建材市场基本陷入了僵局,欲涨乏力,下跌又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主流价格在3380-3400元/吨左右徘徊。结合近期的库存数量以及交易状况,预计短期内市场仍会受到较大的压力,行情整体走势仍会继续向下,不过空间似乎有限,暴涨暴跌的局面难以重现。 根据监测的具有代表性的20个仓库的资源情况,12月1日16-25mm规格II级螺纹钢库存总量在6.73万吨,比昨日统计的6.37万吨增加3600吨,比上周同期的5.86万吨增加8700吨。可以明显看到,螺纹钢库存在持续攀升之中,今日总量已经达到一个多月以来的最高值。根据进出库的情况,与昨日相比,一类钢厂资源基本持平,增加的主要为二类钢厂资源;分规格来看,资源仍然是处于不平衡的状况,单25mm一个规格就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份额,而如16mm规格则还不足万吨;从资源流向来看,这些资源主要是从西部地区和北方过来的,以长治、海鑫以及北方一些小厂的资源居多。由于二类钢厂资源较多且规格分布不均匀,这样就难以形成价格同盟,倒反而很容易搞出价格分裂,为了加大出货缓解压力,二类资源或数量较多的规格降价跑货的情形就会经常见到,这样就不利于整体价格的稳定。 对于后期资源是否会继续以这种速度增长的问题,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预计后期库存仍会继续保持这种小幅上扬的态势。一方面,最近运力似乎比较充足,虽然运输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不过从最近的情况来看,虽然说不上已经得以改善,但基本上有所缓解,应该能够保证资源的正常流动。从到货的资源的出厂日期来看,基本上都是在11月中下旬,也就是说,这些资源一般都是通过铁路运输过来的。再加上水路、汽运的辅助,应该来说运输情况难以对资源流动形成制约。另一方面,外地资源组织也不会太困难,随着东北等地开始进入冰封时节,本地市场对建材的消耗量急剧萎缩,而北方钢厂又是建筑钢材的主产区,在本地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向外分流是必然的;另外,地区之间的价差依然存大,如中原地区、西部地区市场建材价格相对较低,在资源积压的情况之下也会选择往价格高位区流动,这样价位相对较高、物流又相对通畅、市场消化能力相对较强的华东市场自然是目的地的首选。从近期海鑫、长治、鄂钢、新抚钢等资源大批量进入就可以略加佐证,今日在考察市场时发现,又有一船东北资源抵达,总量在4000吨左右,如此看来,库存量继续增长应当是不会出现较大偏差了。 从近段时间的交易情况来看,市场需求还算比较正常,资源进出库量均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不过,在资金状况普遍偏紧的形势下,市场有效需求要突然放量恐怕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仍然没有减缓的迹象,特别是信贷方面,央行表示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言论更是长篇累牍,不绝于耳。虽然也有部分比较乐观的人士表示,央行在今年3月份确定宏观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的增长率是17%,新增贷款2.6万亿元。而前三季度M2仅增长13.9%,远远低于年初制定的目标。从新增贷款额度来看,今年一~三季度的贷款增长分别为8351亿元、5983亿元和3640亿元,前三季度合计仅1.8万亿元,尚有8000亿元指标未能完成。如果央行要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那么四季度将新增贷款8000亿元,意味着信贷阀门将大幅放松,这是目前许多业内人士看好后市的一个较强的信心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发表了对此的看法,他认为最后一个多月各家银行会对贷款发放有所松动,但已不可能完成预定目标,估计最终新增贷款在2.2万亿至2.3万亿元之间,较去年增长13.8%至14.5%。这样看来,商家的预期仍然是较为乐观了一些,资金供应链的问题仍将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另一方面,目前已经步入12月份,由于气候以及其它综合因素的影响,冬季历来是建筑施工的淡季,对建材钢材的需求本身就有限,不可能陡然放大。而目前的情况是资源供给的增量仍大于市场的有效需求量,这样一来,市场库存量继续增加是一种合理的趋势,但这对商家而言,无疑会使他们面临的压力增大,当既定目标不能如当初期望一样出现时,心态必然受挫,价格支撑点就很难守住了。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线材的走势,据数据显示,12月1日6.5mm线材20个仓库库存总量为1.66万吨,较昨日的1.41万吨增加了2500吨,其中高线就增加了近2000吨左右。目前线材库存水平是自十一以来最多的,从进出库情况来看,市场前期的三分天下已经渐渐演变成了群雄逐鹿中原的局面,近期到了不少海鑫、长治、仁和的线材,打破了以前萍钢、北台、邯钢三强争霸的状况,但随着品牌的增多,市场不安的因素也渐渐增多,由于有许多品牌知名度并不高,为了抢得一席之地,惟有以价格取胜,但繁杂资源品牌渐欲迷眼,并不是单独一两家就能控制的,很有可能会形成价格的恶性竞争,循环下跌而一发不可收拾。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