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材料 查看内容

专家建议调减大兴安岭林区的木材

2003-9-5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81| 评论: 0

简介:我国最大国有林区之一的大兴安岭林区16年后将陷入“无林可采”的尴尬境地。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尽快进行新一轮森林资源普查,调整木材生产计划,科学制定林区木材产量,使天然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我国最大国有林区之一的大兴安岭林区16年后将陷入“无林可采”的尴尬境地。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尽快进行新一轮森林资源普查,调整木材生产计划,科学制定林区木材产量,使天然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位于祖国北部边陲的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天然林主要分布区之一,1964年起作为用材林基地开发,1998年首批进入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试点。
                 
“天保工程”启动后,东北林区实施限伐,大兴安岭林区的木材产量逐年递减至214万立方米,其中一半多从生态林中以“抚育伐”方式砍些小树;近80万立方米在商品林中以“主伐”方式采伐成熟、过熟林。然而,尽管采伐指标逐年下降,尴尬局面还是出现了:一方面占大兴安岭林区1/4的商品林,由于近40年的过伐,可采资源十分有限,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木材生产仅能维持16年,16年后因成熟林跟不上,中间将出现36年“无林可采”的局面;另一方面,因生态林区的“抚育伐”成本高,小树卖不出价钱,企业采得越多越亏损,“只能偷偷采些大的,弥补亏损”。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5年多了,大兴安岭的可采天然林为什么还会越来越少呢?专家认为,问题出在木材生产计划和实际脱节上。原大兴安岭行署副专员戴万春说,有关部门给大兴安岭下达的商品林木材产量与实际作业有较大出入,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生产,必须加以修改。
                 
中国林业科学院盛炜彤、黄鹤羽等专家调研后发出警告,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资源难以为继,必将大大削弱森林生态作用,危及黑龙江、嫩江的安全和松嫩平原的工农业生产,使林区处于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为此他们建议调减大兴安岭林区的木材产量。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