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建材零售巨头百安居挥师上海
摘要: 8月8日,欧洲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英国的装饰建材零售巨头百安居(B&Q)在上海杨浦区的建材超市开张,超市的营业面积达17000平方米。此前,百安居在上海已经开出沪太、徐汇两家分店,加上苏州店,百安居目前已 ...
8月8日,欧洲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英国的装饰建材零售巨头百安居(B&Q)在上海杨浦区的建材超市开张,超市的营业面积达17000平方米。此前,百安居在上海已经开出沪太、徐汇两家分店,加上苏州店,百安居目前已在内地开了4家店,百安居上海百安居建材超市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卫哲表示:“我们要做中国最大的建材经营商。”他的目标是:到2005年,在上海开设5家分店,并在中国的30多个城市开58家分店;到2010年,将开店126家。百安居目前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600余家连锁店。这次在上海开张的新店,是建材行业中首家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外合资商业试点企业。百安居执行副总裁卫哲说:“1999年6月我们尝试性地在上海开了第一家百安居沪太店。2001年1月,开出第二家徐汇店,都非常成功。目前单店年营收达到1.5亿元,都是当年就赢利。” 国内市场庞大无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材行业和建材市场有着巨大潜力。仅仅在上海,近几年每年都新增的住宅就达300万到1400万平方米,每年有20万户家庭迁入新居,据百安居的市场调查,上海人装修一套80平方米的新居,一般要花5~6万元购买材料,这方面的市场容量一年有150亿~200亿元人民币之多。在国际建材市场日益饱和的情况下,欧洲的一些建材公司便把目光瞄准了亚洲和中国。 但是国内的市场却显得杂乱无序,以上海为例,虽然有很多大型建材市场,如上海浦东的恒大市场、宜山路建材市场等。据业内人士介绍,大部分是招租″摊位制″经营模式。卫哲说:“从本质上说,这些市场其实在做地产而不是建材。”这种模式,使得经营者不能集中精力考虑商业运营。承租摊位的大多是个体经营者在总体上形不成规模优势。而国外的大型仓储式超市,产品一般在2万~4万种之间,一般家庭装修所需材料,一个店就可以满足。大超市有配送队伍,不仅免去了人们在多家建材市场奔波、挑选,而且质量也有保证。有助于根除长期以来存在的假冒伪劣现象。 由于外资巨头拥有全球廉价采购配送网络,成本压得很低,卫哲举例说:“比如浴缸,我们是全球采购,一次性可能购买2万只或者更多,一些小企业,一次最多采购200只,我们拿的价格显然会比他们优惠得多。”因此,尽管在大超市在开设扩张之初的前期投入会很大,但从长期的经营看,成本并不高。在目前中国建材市场普遍比较混乱的情况下,管理规范的建材超市更具竞争力。“ 内地企业直面挑战 资金雄厚、管理先进的外资建材巨头的进入将引发建材市场的一次革命。继百安居进入之后,德国的OBI(欧倍得)也先后在无锡和上海落户;欧倍得在上海不久将开出第二家连锁建材超市。全球第一大的美国“HomeDepot”也已把广州列为其连锁发展的战略要点,悄悄地在广东进行市场调查。国内的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行动。在上海,本土的“好美家”、“九百家居”等建材超市也纷纷发展壮大。九百家居就公开表示,开店模式是借鉴美国Home?Depot的仓储式建材超市。 本土超市从跨国企业巨头的经营管理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商场明码标价、标准化管理、杜绝假冒伪劣、维护消费者权益等经营理念。在连锁和经营的规模上,有的本土连锁店目前甚至已经超过跨国企业。如“好美家”已开出5家连锁超市,″九百家居″开出3家。本土的建材连锁超市的销售也开始上升。据业内人士分析,与外资大超市相比,国内建材超市在管理经验、设计能力以及店面布局可能还存在着不足,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更熟悉本地的人文环境,更了解本土的消费习惯。一些本土超市看到消费者在为装修事烦恼,就推出建材销售、设计装修“一条龙”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欢迎。 而跨国企业并不认为本土连锁超市的发展是一种威胁,目前无论是国际的还是本土的连锁建材超市,面临的最大的共同的敌人是不规范的市场,卫哲表示,目前上海自营式的建材超市的市场份额才占整个装修建材市场的10%,还未处于主流地位,而在英国等发达国家,除了少量极品建材品牌专卖店外,连锁超市的市场份额几乎是100%。由于中国的国情,建材超市短期内不会完全取代传统市场。但摊位式建材市场由于其固有的弊病将为市场淘汰是大趋势。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