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材料 查看内容

为何建筑钢材市场两次重大波动

2001-8-17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91| 评论: 0

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钢材市场开始较明显的市场化,钢材市场出现过两次重大波动,一次是在1992年下半年,另一次是在2000年上半年。二次波动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个性,都体现了供需矛盾运动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钢材市场开始较明显的市场化,钢材市场出现过两次重大波动,一次是在1992年下半年,另一次是在2000年上半年。二次波动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个性,都体现了供需矛盾运动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过程。共同点都是短暂时间内出现了供不应求,但从外部环境等条件看,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两次波动产生时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

  1992年的波动产生于中国短缺经济时期,钢材价格不分品种全面告急,这种波动是国内基本建设、工业生产等需求全面急剧拉动的结果。而2000年初的这种波动则是在中国经济呈现通货紧缩趋势加重情况下产生的,是国家积极财政政策连续作用的结果,同时,国际市场也处于多年来的最好时期,是国内需求和外部出口需求共同拉动的结果。从需求面上看,没有第一次需求面积大,但考虑到经济总量的不同,第二次需求在规模上要比第一次需求大得多。

  两次波动产生时经济主体体制不同。

  1992年第一次价格大的波动发生在钢材销售逐步市场化的过程中。当时,国家规定钢铁企业除可以自销超计划生产的产品外,对计划内钢材还可以自销2%,正式放开了这一部分钢材的价格,实行价格双轨制,直到1994年进一步放开钢材价格,并把钢材指令性计划改为产需衔接计划,1999年起国家对钢材取消产需衔接计划,开始进行宏观总量的平衡与调控。从这一过程中可能看出,在1992年间产生的价格波动实际上很大程度还是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框架之内,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主体的束缚力仍然很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还不够强。

  2000年初发生重大波动是在钢材市场化程度较高条件下发生的,相对第一次波动,市场主体基本上是公平竞争,经济规律对资源配置发挥着主导作用。

  两次波动打破均衡的作用力强度不同。

  从两次供需矛盾突然转变的结果分析,两次波动都是突然受到了“外力”的作用,加速了量变过程,并在较短时间内引发了质变。但两次波动的外力作用强度是不同的。第一次波动发生在三年治理整顿后期,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直接带动下发生的,当时全国很快进入投资高峰,投资力度很大,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全面开花,建筑钢材价格立即大幅度上升。而第二次波动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但从1998年开始到2000年上半年,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出现了上升,价格突然回升和积极财政政策中间存在着较长的时间差,即价格上升的阻力是很强大的。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财政政策持续大力度的发生作用,没有限产等手段的配合,就没有第二次价格高峰的出现,也就是说,第二次高峰出现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第一次,即第二次打破均衡的作用力要比第一次强得多。

  两次波动发生后在均衡期内外部支配因素发生作用的强度、速度不同。

  由于第一次波动发生时和发生后的经济运行环境决定了其均衡持续时间较长。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但由于当时建筑钢材生产的能力相对不足,一定时间内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刺激了新能力的快速形成,经济高速增长与能力的持续形成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格局,并持续了较长时间。后随着紧缩银根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中国经济1996年实现“软着陆”,紧接着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都出现严峻局面,在需求增长速度相对减小的情况下,从1994年开始投资建设的新能力却进入高峰,产能和产量增长速度和需求增长速度反向运行的差距不断加大,最终产生了严重的阶段性的供过于求问题。从而使动态均衡局面受到破坏,这一过程持续了近7年的时间。

  然而,第二次波动出现后其均衡过程中外部支配因素发生作用强度和速度将有着与第一次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再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经济增长对建筑钢材需求增长虽然仍在加大,但要求的建筑钢材增长平均速度已很难高于90年代中期。一个明显的例证是每亿元GDP对钢材的需求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90年代中期以来,每亿元GDP对钢材的拉动从0.4万吨左右,2000年已降到0.15万吨左右;另一个明显的例证是近年来建筑钢材占全部钢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板管类产品比重则明显上升,这种势头将持续下去。

  2.钢材产能存量状况及释放潜力将明显大于9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产能存量虽然较大,但潜力并不很大。而现在是存量充足,并且产能释放的潜力很大。

  3.新能力形成速度之快是90年代中期不可相比的,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目前,建筑钢材新能力形成同90年代中期比要容易得多、要快得多。财富积累以及设计、制造、施工、安装和调试技术上的日益成熟和完善,现在建设一条年产30万~40万吨的建筑钢材生产线也就是半年到一年时间。但新能力形成、旧能力不减也确实存在。我们所希望的用“先进”取代“落后”的目标还没有进入实质阶段。这种新能力的集中形成,首先会打破局部地区的市场均衡,如华东地区线材市场从过去全国较高水平自去年年底开始沦为最低水平。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