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工业生产设备形成一定规模
简介: 近几年来,我国玻璃纤维工业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换代,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我国已有12条池窑拉丝生产线投入了生产,主要设备有拉丝机、捻线机、喷气织机、表面处理机等,其中准万吨和超万吨级的池窑拉丝生 ...
近几年来,我国玻璃纤维工业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换代,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我国已有12条池窑拉丝生产线投入了生产,主要设备有拉丝机、捻线机、喷气织机、表面处理机等,其中准万吨和超万吨级的池窑拉丝生产线,已分别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际先进水平。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90年代先后建成的池窑拉丝生产线中,向工业发达国家那样,有的一开始就瞄准了国内外市场急需的优质电子级玻璃纤维,并且大干快上。“十五”期间,我国玻璃纤维工业的奋斗目标是,全国玻璃纤维总产量达到年产38万~40万吨水平,与2000年对比总产量翻了一番。其中采用池窑拉丝生产线生产的玻璃纤维数量约24万吨,池窑拉丝法生产的比例占全国年生产总量的60%以上。 打响我国玻璃纤维工业无碱池窑拉丝生产法头一炮的是珠海经济特区玻璃纤维企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于改革开放的80年代末期,率先从日本引进了全套先进技术与设备,建成了一条年产4000吨的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于1990年6月正式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国玻璃纤维产品的空白,并荣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1991年,这条生产线由国家科委及原国家建材局主持,通过了专家技术论证,确定为全国玻纤行业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样板,作为“八五”期间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并要求全国有关行业消化吸收这条生产线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迅速建成国产化的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1994年10月该公司开始进行第一期池窑冷修扩建,1995年1月11日点火投产,年生产玻璃纤维总量达7500吨。其中池窑拉丝漏板增加到28台,用于拉制的电子纱漏板设备15台。2000年6月该公司第二期池窑再次冷修扩建。扩建后的第三期池窑,于2000年8月15日点火投产,年生产玻璃纤维总量达到8500吨。其中池窑拉丝漏板总台数再次增加到32台,用于拉制的电子纱漏板设备23台,年产7628电子布达到1800万米。 勇夺无碱池窑拉丝生产法接力棒第一棒的是山东省泰山复合材料厂。该厂于1997年3月建成首条万吨级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并顺利点火投产。该厂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是原国家建材局为调整我国建材工业产业结构,改变玻璃纤维行业落后局面,而被列入重点建设项目的。为了使该生产线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池窑的生产工艺和配料制备两项关键技术,由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与美国托莱多工程公司合作进行设计,系统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2000年1月,该厂又投资1.68亿元人民币,动工兴建了年产1.5万吨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并于2001年3月9日正式点火投产。目前,该厂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3.5万吨水平,计划到2005年形成近10万吨的生产规模。 抢夺无碱池窑拉丝生产法接力棒第二棒的是浙江桐乡中国化建巨石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0年12月20日打破国内记录,建成年产量1.6万吨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该条生产线总投资1.98亿元人民币,池窑安装拉丝漏板44台。当时这是我国玻璃纤维工业首条超万吨级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它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玻璃纤维工业的整体设计与生产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据悉,2001年4月上旬,该公司年产2万吨电子级无碱玻璃纤维纱池窑拉丝生产线改扩建项目建议书,已经通过了由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专家论证。该生产线总投资4.75亿元人民币,年生产能力可达1.8万吨。目前,该公司年生产能力已达到4万吨水平,计划到2005年超过10万吨规模。 再夺无碱池窑拉丝生产法接力棒第三棒的是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1996年5月建成年产3000吨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1999年1月建成年产8000吨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投产以后,该公司根据国内外玻纤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再次扩大生产,与日本签订了一条年产1.8万吨的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的合同,将于2001年国庆节后正式投产,这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万吨以上水平。 据我国玻璃纤维行业老专家预测,2001年底我国玻纤工业池窑拉丝实际产量将超过10万吨,2002年底,全国池窑拉丝总产量将达到20万吨以上,2003年底,我国池窑拉丝生产线将形成27条,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0万吨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