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材料 查看内容

国家863/CIMS工程推动徐工集团信息化发展

2001-7-24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57| 评论: 0

简介:  作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惟一实施国家863“机器人化工程机械现代集成制造应用工程”项目的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从1995年开始,通过把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紧密结合,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 ...
  作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惟一实施国家863“机器人化工程机械现代集成制造应用工程”项目的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从1995年开始,通过把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紧密结合,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徐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研发能力、产品品种、质量可靠性及企业综合经济效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信息化犹如一支助推器,推动徐工驶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1995年,面临国际同行业产品巨大竞争压力的徐工集团,在国家863/C IM S主题的推动下,开始启动信息化工程。在清华大学国家C IM 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863/机器人专家组的帮助下,实施了“机器人化工程机械现代集成制造应用工程”。

  C IM S工程把先进制造理论与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生产控制、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推动了整个企业的技术进步。徐工在公司总部和下属各分(子)公司建立了一个基于IN TER N ET/IN TR AN ET的网络支撑环境,统一了信息编码体系,建立了决策支持系统、人事管理系统、O A等分系统。在股份公司本部和营销公司实施了ER P的财务管理、销售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采购订单管理等模块。在骨干企业工程机械厂、装载机厂实施了M R PⅡ,并部分实现了与ER P的集成。

  C IM S工程的实施,特别是M R PII应用,理顺了生产关系,合理充分使用现有资源,在不增加人员、生产设备、主要零部件全部自制的前提下,企业的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增加产量、缩短制造周期、减少资金占用、提高工效。

  通过C IM S等工程的实施,产品开发采用三维设计、运动学分析、有限元分析和虚拟装配,大大提高了产品开发能力,缩短开发周期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如高新技术产品G系列装载机,当年完成设计、试制,当年形成批量,投放市场后深受用户青睐,2000年1~6月就销售200台,销售收入近7000万元。进入2001年G系列装载机供不应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徐州装载机厂发展的主导产品。2000型搅拌站、3000型搅拌站项目开发速度由一年缩短为三个月,全液压振动压路机项目开发速度由过去四个月缩短为一个半月。

  机器人化集成制造技术的成果不仅对老产品进行了改造,大大缩短了目前装载机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而且还成功地应用于徐工的平地机、稳定土拌和机等产品的升级改造上。另外,自动摊铺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4.5m、7.5m和9.0m等摊铺机上,智能搅拌站的成果应用到80t、100t、200t和300t搅拌站上,通过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对老产品进行改造,派生出一大批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通过和其他产品的嫁接和改造,大大提高了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同时这些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推动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

  同时C IM S工程也为企业进一步向电子商务、动态联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11月,国家863项目“徐工C IM S工程(X G—C IM S)”和“机器人化工程机械现代集成制造应用工程”两个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司的验收,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徐工集团及下属三个分公司被评为国家C IM S应用先进单位。

  经过六年时间的努力,徐工信息化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信息化建设使企业尝到了甜头,徐工董事长王民说,信息化不仅改变了徐工,提高了徐工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使徐工人员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逐步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技术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对于徐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建成国际知名的一流企业,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到“十五”末,徐工信息化将实现经营、财务、开发、采购、生产、销售、人事等的全面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辅助生产制造系统(M R PⅡ)和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O A),使徐工在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三方面实现有效的集成。建立健全决策支持体系、产品开发体系、成本控制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用户快速反应体系。并以此信息化战略为基础,同步实现产品创新、质量优先战略,为实现“十五”期间年销售100亿元、建成百亿元大集团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