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行业是在规模效益还是在规模劣势
简介:在经历了一场残酷的价格大战之后,去年我国 玻璃 行业效益刚有好转,新一轮投资热便呼啸而至。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在大声疾呼必须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旧病复发的同时,指出供求平衡是产生规模效益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 ...
在经历了一场残酷的价格大战之后,去年我国玻璃行业效益刚有好转,新一轮投资热便呼啸而至。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在大声疾呼必须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旧病复发的同时,指出供求平衡是产生规模效益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规模劣势”! 玻璃行业又大上生产线 暮春暖阳的余晖洒在华北一家玻璃生产线的工地上,车水马龙的现场, 让我们感到夏天般的热浪。这条总投资近2亿元的浮法玻璃生产线, 日熔化能力450吨,生产能力为每年230万重量箱,主要生产3—12毫米的中档玻璃。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乐观地说,这第二条生产线最多5年就可收回投资。 据中国玻璃工业协会提供的资料,与这家企业差不多的浮法玻璃生产线, 去年全国新投产了8条, 增加生产能力1600万重量箱。今年全国又将投产或基本建成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尚有2 1条,生产能力4500万重量箱,另有8条生产线准备筹建。若这些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将增加产能40%左右。这还不包括无法统计到的小平拉工艺改建的格法工艺生产线。 原国家建材局局长王燕谋分析说,这一轮玻璃行业投资热,直接原因是市场好转。1999年玻璃行业实现扭亏为盈;去年盈亏相抵后净盈利1 6.9亿元, 成为建材行业的第一盈利大户。 此轮投资热, 主要是现有企业的规模扩张。 几大行业“巨头”,每家至少有一条线在建或建成;也有一些看好这块诱人蛋糕的集体、民营企业杀进来。 中国平板玻璃工业协会会长助理刘建华说,这些新上生产线,三分之二以上是生产过剩的中低档玻璃。中国玻璃发展研究中心蚌埠设计院原高级工程师王业瑞指出,10多年来我国新上的玻璃生产线,不仅国内市场容纳不了,国际市场也难以消化! 市场已亮出“黄牌” 业内人士多数认为,玻璃行业新一轮投资热的兴起,利益驱动是根本原因,市场经济转型期宏观调控手段弱化是体制因素。众多玻璃企业认为平板玻璃新一轮发展高峰就要来到, 有一条线想上两条,有了两条想上3条,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做大做强。这样做,对地方政府来说,还有个不错的政绩效应,上项目,就有税收,就能安排就业。虽然国家决定2000年不审批新线上马,这次新上的30余条线,每一条按规定都应报批,但实际90%以上没有向国家报,有的是省里批,有的是市地批,有的连批都没批。至于设计、环保、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审验把关,许多已形同虚设。 无情的市场已对此亮出“黄牌”。今年前两个月,玻璃行业产量增长17%,价格下降40%左右,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仅0.86亿元,是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企业亏损面增加了4 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几年前因对中国玻璃市场看不懂、看不透而果断停缓建投资项目的3家国外大公司, 此次并没有跟风。一些专家指出,我们相当一些企业是注重市场但看不到市场趋向,这样必然导致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注重市场但是看不到市场趋向 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约1.8亿重量箱的玻璃年总产量中,优质浮法玻璃约占10%,而且主要是合资企业生产的。刘建华认为,我国玻璃行业倡导的总量控制并不是不需要发展,按照“十五”规划,到2005年,我国要把优质玻璃的产量由目前占10%提高到30%。这个发展空间非常大。但目前采用洛阳浮法玻璃技术的生产线,还没有一条能稳定地生产出优质浮法玻璃。电子等产业急需的一些能够深加工、超薄、超厚等优质玻璃只能依赖进口, 近几年我国每年要进口近 2000万重量箱。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生产优质产品,才是玻璃企业的主攻方向。 有关专家指出,再在传统玻璃上争饭吃,肯定要饿肚子。目前在扩大规模的企业,最常提及的便是形成规模效益。其实对于浮法生产线这样的连续流程型工业来说,供求平衡是产生规模效益的前提。 没有这个前提,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规模劣势”;而且技术、管理水平没有提高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更是毫无规模效益可谈。 企业散、乱、小是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我国拥有世界玻璃生产总量四分之一强的份额,但分散在全国618家企业中, 其中大中型企业有四五十家,行业生产的集中度低,技术开发能力差,而跨国经营、企业重组,已成为世界建材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趋势。据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专家介绍, 美国有6 家玻璃企业,日本有3家,英、法、韩仅各有一家玻璃公司。美国几大玻璃公司实行战略同盟,良性竞争。对此,一些专家呼吁,我国玻璃行业必须尽快走上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之路,尽快形成较强的经济实力、投融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带动产业升级和行业技术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