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基金孵化现代城镇群
北京市小城镇发展基金成立运营一年多,旨在解决小城镇发展的资金瓶颈,但还面临产业配置等难题。 去年4月,我国首个专注于小城镇建设的股权投资基金——北京市小城镇发展基金成立运营,该基金依靠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出资,首批投向北京42个特色小镇。时隔一年多,目前已有一些项目在运营,以期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8月10日,由新京报和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将对上述话题展开讨论。 政府入股 用基金解决资金难题 去年4月,北京市小城镇发展基金设立,这是北京市与国家开发银行“十二五”开发性金融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基金由国开金融公司出资80%,北京市政府出资20%。国开行北京分行牵头为项目公司提供70%的银团贷款支持,投资对象以北京市42个重点小城镇为主。 国开金融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小城镇基金首期25亿元投资最多可吸引75亿元合作机构支持,项目公司可获得总计100亿元资本金,并撬动200亿元银团贷款,可拉动超过300亿元投资规模,实现政府引导资金超过60倍的“高撬动”作用。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表示,“小城镇发展的瓶颈约束之一就是钱。”北京市108个乡镇近3年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44%,且投资相对集中在区位好的重点小城镇,投资波动幅度也比较大。特别是随着信贷、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的加大,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也进一步受到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基金解决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发展的创举,并具有放大效应。 据了解,传统的城市建设一般是由政府来主导,这种模式存在效率低下等问题。中国社科院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认为,把财政资金投入到小城镇中是不够的,不足以支撑其发展,需要以政府财政来引导,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进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北京小城镇发展基金的做法,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引领整合国内外一流的城市建设资源,融资规模更大,效率更高。由于政府有一定比例的投入,对社会资金起到引导作用,项目的信用程度会更高,且更容易获取一些产业优惠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