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自由贸易区:新加坡之经验

2013-8-2 11: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66| 评论: 0

摘要:   为提高新加坡海港的竞争力,新加坡海事和港务局今年将修订港口税结构,预期最多83%的船只停泊有望支付比现行水平更低的港口税。   新加坡现行的港口税结构自1990年开始实施。新加坡海事和港务局称,修订港 ...

  为提高新加坡海港的竞争力,新加坡海事和港务局今年将修订港口税结构,预期最多83%的船只停泊有望支付比现行水平更低的港口税。

  新加坡现行的港口税结构自1990年开始实施。新加坡海事和港务局称,修订港口税结构将能为航运界每年节约大约1100万新元的成本。

  集装箱船已享有的20%港口税豁免正式永久化之后,每年将能为业者节省1100万新元开支;去年10月开始豁免的海事福利费(Maritime Welfare Fee),每年也能为业者节省700万新元。

  在全球经济环境和海事行业都面临挑战的状况下,如何保持海港的吸引力,对于以贸易立国的新加坡而言,至关重要。

  “一个自由港基本上意味着在从事进出口贸易时没有进口关税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但竞争力不仅仅基于此。”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战略与政策系副教授杜民兴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竞争力还来自于其他的配套设施诸如燃料销售、货运代理、仓储、物流、银行、保险、医疗等的通达性。

  近200年的自由港

  受外需放缓和劳动力紧缺影响,预计新加坡2013年经济增长介于1%——3%,未来10年新加坡的平均经济增长约在3%——4%之间,这一速度将比过去10年的平均经济增速慢一半。


繁忙的新加坡港

  对此,新加坡贸工部长林勋强此前表示,新加坡的主要策略之一是保持开放,把握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同时提高生产力。

  1819年,英国人莱弗士在新加坡登陆,并因其地理位置优势建立了货物码头,把新加坡开辟成为一个完全自由港,外国商船自由进出海港,进出口货物免征关税,由此形成新加坡的国家经济地理雏形。

  1959年独立后,新加坡开始实行工业化计划,为保护本国工业,新加坡转为有限自由港,政府在保持转口贸易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此后几十年,即使全球贸易形势变化,新加坡依然保持了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地位。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应征关税的商品项目被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同时厘定的关税税率也比周围港口更有竞争力,以尽可能保持海港的活力。

  资料显示,1960年新加坡除了对烟、酒、汽油征税外,只对肥皂和清洁剂征税。1969年是关税保护的高峰期,共有398种进口商品应征关税,但也只占约2000种进口商品项目的19.9%。

  此后,由于新加坡转向发展出口工业,从1973年起逐步取消了一批商品进口关税。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为配合鼓励工业升级,新加坡又解除了对232种进口消费品的征税。

  为了更好地保持自由港的“吸引力”,自1983年以来,新加坡采用简化的关税分类方法,将原来的5700种商品分类,简化为2600种商品分类。

  目前,全球超过90%的货物可以自由进出新加坡而不需要缴纳关税,应税货物只有酒类、烟草产品、石油产品以及车辆等四大类商品。应税货物和非应税货物进口到新加坡都要征收7%消费税。

  此外,新加坡还与全世界多个国家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FTA),可以绕开贸易壁垒,获得更多关税利益。

  不仅是货物相对自由进出、大部分货物免征关税,新加坡还自1968年起逐步放宽外汇管制,1978年6月1日全面开放外汇市场,取消外汇管制。

  实行自由港政策的新加坡,极大地方便了货物的流通,节省了贸易成本,带动了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的发展,这些成为新加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新加坡贸易总额为9849亿新元(约合8020亿美元),较2011年微增1.1%。新加坡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越3000万标箱(TEUs),达至3160万标箱,比2011年增长5.7%,创下历史新高。新加坡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2008年达到2990万标箱,位居世界第一,但此后被上海港超过。

  新加坡港的船舶总进出港吨位在2012年也增长6.1%,达到创纪录的22.5亿吨,其中最主要的是油轮和货柜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