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生意经
这个“十一黄金周”,旅游资本和万千游客涌向同一个目标:古镇。凤凰古镇将耗资55亿元建一座新镇,总投资近30亿元的古北水镇也将在京郊试营业。 这仅是古镇资本盛宴的最新两块蛋糕。耗巨资建新镇的背后,是资本打包上市之路。而游客享受到的蛋糕是,仿古的建筑、精心包装的景区。 十一黄金周,当数以百万的游客循迹而至时,他们不曾料到,昔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凤凰,正成为一桩大买卖的主角。 这个耗资55亿元的“烟雨凤凰”项目,只是中国古镇生意经最新的一部分。过去数年,江浙的周庄、乌镇、南浔、同里,安徽的宏村等,都已成为资本涌动之地,其中的乌镇,更被业界称为旅游经营模式的传奇。 而更新的资本故事是,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乌镇公司)正在长城脚下复制“乌镇模式”,建造一座全新的旅游仿古小镇:北京密云的“古北水镇”。 这些旅游模式的背后,是把“古镇”打包上市的计划。尽管此前许多古镇上市受挫,但“烟雨凤凰”、“古北水镇”可能是资本下一个狩猎目标。 昔日古朴的小镇已化身为精心打扮的“度假村”,甚至连原住民也是被请回来接待游客的。这已成为一桌桌资本盛宴。 “乌镇模式”的商业传奇 2011年,25.54亿旅游人次,促成中国2658.6亿元的庞大旅游收入。在资本市场,这无疑是一台“提款机”。 “在古镇之外造新城,我们学习的是乌镇模式。”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城公司”)总经理彭耀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包括乌镇在内,江浙一带多家古镇旅游公司的经营模式,深受资本市场追捧。 2006年,乌镇引入上市公司“中青旅”开发古镇旅游。乌镇公司旗下主要分东栅和西栅两个独立的景区:留有茅盾故居的东栅依然保留着原住民。在取得初步成功后,2003年再度启动西栅开发。 与以往的古镇开发中产权混乱不同,西栅一开始就买断了原住民所有的民居产权,庞大的物业资产为包装上市提供了最佳的便利。 “当时乌镇旅游才刚刚起步,西栅破破烂烂,价格也很便宜。”乌镇管委会的一名官员回忆说。由桐乡市政府持股的乌镇公司把破败的西栅买下后,精心规划成“理想中的水乡”,以供游客“体验度假和观光休闲”。改造后临水老房则被打上“枕河人家”的标签,成为一棵棵按需供给的摇钱树。 西栅开发模式已成为旅游业内推崇的传奇。“我们从观光型的门票经济转变为休闲式旅游经济。”桐乡市旅游局副局长钱春华说。“观光与度假并重、门票与经营复合”的商业模式,原先在东栅开发时被文保学者誉为“修旧如旧”的乌镇模式,也被赋予了经营的内容。 现在,整个西栅已成为与外隔绝的景区。景区内,除了旅游商店,便是各种形态各异,却由旅游公司统一管理的旅店:按照需求不同,它依次有私人会所、超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和相对低端的“民宿”。 “与东栅相比,西栅宛如一艘豪华邮轮,吸引游客的不仅是窗外的风景,而且可以纵情享受内部的奢华。”有媒体如此宣传道。 回报丰厚。乌镇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底中青旅控股以来,乌镇公司已成为桐乡市排名前三的纳税大户。乌镇的景区收入5年间激增6倍,2011年达5.3亿元,而门票收入仅占约一半。未来,它更被期许将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 “观光与度假并重、门票与经营复合的商业模式、完整清晰的产权、合理半径的较强消费腹地、‘文化旅游’目的地营造。”资本大鳄们如此推崇乌镇模式。 “相形之下,我们的产权太过复杂。”彭耀根羡慕地说,在凤凰古镇,古城公司几乎难以实现自己的旅游规划。由于只拥有古城主要景点的门票经营权,古城公司对凤凰古城的未来,只剩下可有可无的建议权。此前,古城公司曾规划在沱江边建设一条偏安静的酒吧街,结果变成了充斥钢管秀的集市。“凤凰正在由让人发呆的小城,变成一个喧嚣巨大的‘露天卡拉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