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国家级新区金字招牌 做大兰州新引擎
8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函〔2012〕10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至此,竞争激烈的“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的名号,终于花落兰州。 此前,国内多个地方都在谋划申请“国家级新区”。陕西的西咸新区相关人士表示“早已向国家层面递交了申请材料”,而大连也早就渴望把第五个国家级新区揽入囊中。此外,湖北滨湖新区、河南郑东新区、沈阳沈北新区等的呼声也一直较高。 兰州新区终于在众多觊觎者中拔得头筹,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各地方政府在先后经历了对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经济区、国家级高新区等“明星区域”的争夺后,现在的最新目标是——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项目+资金+政策 在中央给予地方的各种区域安排中,各省市之间均会有一番激烈的角逐,其中,犹以“国家级新区”的竞争最为激烈。 “国家级新区”是区域发展中一种高规格的制度支持,包括税收减免,项目落户上的照顾,土地政策优惠以及其他经济社会发展中方方面面的先行先试权。 2010年6月,“重庆两江新区”在竞争中胜出,被批准为第三个国家级新区,近三个月,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服务促进局的杜耀武就指出,新区已引进了签约项目20多个,总金额接近400亿,在谈的项目还有五六十个,总共产能1000亿元,平均每天揽金逾10亿元。 两江新区除了享受浦东和滨海所有的现行政策和先行先试权之外,还同时享有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及内陆保税港区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比如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等,这让很多商家看到了巨大商机。 目前,国内国际的一些知名品牌和大型企业及其相关的一些重大项目都已相继落户两江新区。按照规划,到2020年,两江新区GDP将达到60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1万亿元,常住人口将达400万左右,成为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我国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77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第四个国家级新区。这就意味着,这个浙江省陆地面积最小的城市,将在制度的安排下,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耀眼的明星。 根据批复,国家给予舟山的功能定位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批复中称,“将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产业、资金、人才向舟山群岛新区集聚”。批复中要求,国家各部、委、办、局,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等各方面给予舟山“积极的支持”。 “国家级新区”已成为发展新引擎 兰州新区获批之前的四个国家级新区,目前都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引擎作用。从全国经济版图上看,这些国家级新区已成为举足轻重的角色。 “新区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打造新的更大的增长极,带动更大范围发展,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需求。”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说。 在赵弘看来,新区类型较多,出台的时代背景也不一样。比如上海浦东新区是继深圳特区、珠海特区之后,我国打造的第二个增长极的突破口,它的建设有效提升了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央立足于打造中国第三极,在环渤海、京津冀地区塑造的新的增长极;建设重庆两江新区则是基于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城乡统筹发展面临政策试验的需求;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是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决策。 “在对新区进行建设时,政府会对国家重大项目布局与产业政策有所倾斜,这些政策比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甚至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更为优惠。”中国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研究室主任宋迎昌强调,“更重要的一点是,政府的投资会带动民间资本与外资投资的脚步。” “比如,浦东新区的建设对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与航运中心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国家政策对浦东的扶持和开发,实现了上海整个城市结构与功能的优化,同时解决了上海老城镇过分拥挤的问题,此外,产业升级问题也迎刃而解。”宋迎昌说。 而天津滨海新区则承接了天津很重要的制造业产业功能升级的使命,天津中心城区低端产业的疏解都是通过滨海新区实现的。宋迎昌说,“当然,滨海新区也有其自身天然优势,比如它有盐碱地不需要占用耕地。其次,又有非常好的交通航运条件,它既解决了天津发展的问题,还促进了产业升级,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重庆作为老工业城市,同时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过去重庆高端产业发展比较滞后,通过两江新区开辟了一个空间,可以供许多高端产业聚集。”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