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为何没能成为全省经济中心
“没有油了怎么办?!”作为参加过上个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的人,84岁的大庆老石油人李景荣琢磨着大庆的前途。 李景荣比1923年出生的“铁人”王进喜小5岁,16岁便下煤矿,33岁时从齐齐哈尔转到大庆油田。 时光荏苒,大庆已经从过去年产5000万吨原油,目前下降到4000万吨左右,预计未来年产量会更少,2020年可能只有上千万吨。而尽管大庆理论上石油还有1半可以开采,但是除非有新的技术,否则这些石油只能长眠在地下。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大庆开始发展“非油经济”,2011年,大庆非油经济比重首次达到50%以上。李景荣亲历了发展“非油”经济的历程。他办的多个非油公司,与整个城市的“非油经济”一起成长。 但是真正离开石油,大庆的经济还有活力吗?这个依托石油而辉煌的城市为何没有成为全省经济中心?这是高悬在这个城市上空的巨大疑问。 “非油经济”的突破 大庆位于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是全国唯一一个先有了地方后来才有名字的城市。在上个世纪50年末期还是荒漠一片。 1959年9月25日,在目前大庆大同区北面高台子附近的“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此后1979年12月14日,原先本地所在的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 当年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石油工人、煤矿工人以及退伍军人,成建制地来此进行产出石油的大会战。1923年出生,从甘肃玉门油田转过来、被称为“铁人”的王进喜,即是其中成员之一。 因为会战,33岁的李景荣到了大庆,从大庆炼油厂运输科长、建筑公司副主任、运输处处长等职务,后来做到任大庆石化总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工会主席的位置。 随着石油产量下降,发展“非油经济”是大庆这种能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必经之路。 李景荣在1988年退休后,办起了多家公司,包括塑料厂、运输队、煤灰厂、废钢公司,以及从事商贸的泰华公司。后因李景荣在内的创业者年事已高,转与别人经营,最后都无疾而终。 但和李景荣一样从事“非油经济”的同行者大有人在。据统计,目前大庆非油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50%以上,相比过去30%左右的比重大为改善。 2011年大庆经济总量达到3700多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多美元的水平,比北京、上海等地高出将近一倍。 而大庆的非油经济已经取得巨大突破。2011年,大庆“非油经济”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21%,变为2011年的53%。石油经济占整个经济比重,从2000年的79%,变为47%,非油经济总量首次超越了石油经济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