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得好是经验 转不好是教训” 东莞的阵痛转型
“低不成高不就,那你就没路可走。”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你的产业层次、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的协调性都要更强。” “以前我们把很多后置的事情拿到前置去,变成时间很长。现在注册一家公司,只要名字不重复,就可以很快地登记完。” ——东莞市市委书记徐建华 今年4月,一则消息让闻名世界的“制造之都”东莞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东莞GDP同比增长1.3%,全广东省垫底。更让人揪心的是,东莞人均GDP从2011年的7.2万元滑落到了5.47万元。 这让东莞深切地感受到了内外交困的严寒。这个城市正在经受着转型期的痛苦与煎熬,这过程也许会很漫长。 主政者徐建华最直接地感受着这一切。2011年末调任东莞市委书记前,徐建华在粤北韶关工作近30年。那时整个国家以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后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东莞18%的GDP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年均速度,成为这一时期最耀眼的明星,也最集中地形成了最明显的弊端:粗放、无序、低端。 30年后,这些问题全部摆在徐建华面前。他被赋予重任,也被寄予厚望。但这更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他的起点很高,但显然,期望和难度都更高。 转得好这里是经验,转不好这里是教训。5月中旬,徐建华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讲述了他与这座城市的理想与现实。 吃光政策红利 带领一个经济明星城市实现高水平崛起,徐建华感觉任务艰巨。“不是未发展地区或欠发展地区的崛起,解决量大量少的问题,而是在一个较高的台阶上实现崛起,要求很高。” 实现高水平崛起,这是两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东莞提出的要求。那时,东莞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继续下行,结构性矛盾突出,已经显现出后劲不足等问题,他寄望东莞加快转型升级,做广东科学发展的雄鹰,继续领跑广东30年。 后来,东莞力图实现“高水平崛起”这一政治构想正滥觞于此。当然,这也是徐建华与这座城市的理想。 在徐建华看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嘱咐东莞要实现“高水平崛起”有两层内涵,一方面,要求东莞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崛起;另一方面,东莞的崛起还不能以初级传统的方式,崛起的质量要高。 “大家一起跑步,你从13秒进到11秒,是一个跨越性崛起,但从11秒进一步缩短时间,难度就大,在一个比较高的台阶,对崛起的艰巨性和困难要有足够的考虑,”徐建华说,“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崛起,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你的产业层次、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的协调性都要更强。” 在东莞,越来越多的官员已经感觉到形势逼人,他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这条路都走不下去了”。 “打开大门以后大量承接产业转移,第一波港澳产业转移,第二波台湾,之后到日韩。于是,全国各地的求职人员都涌到这里来。作为改革排头兵的广东政策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前还比较明显。”徐建华说。 然而,世易时移,伴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家大开发格局的形成,中央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陆续颁布,使得给予广东政策的优势在弱化,原有的地理优势、劳动力优势也正在逐步丧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