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循环经济发展应从试点探索转向全面推广

2012-6-13 16:25|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82| 评论: 0

摘要:   循环经济发展应加强监管和标准体系建设,减少少数企业挂着循环经济的 大旗干着污染环境的勾当,或者以减量化名义行偷工减料之实。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国务院 ...

  循环经济发展应加强监管和标准体系建设,减少少数企业挂着循环经济的 “大旗”干着污染环境的勾当,或者以减量化名义行“偷工减料”之实。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循环经济研究,参加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部分研究工作。还曾参与过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研究、国家发改委负责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的前期起草工作等。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体改所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春平分别在不同场合表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编写完毕并上报国务院,经批准后将很快发布。

  针对即将出台的《规划》,记者记者邀请长期致力于循环经济研究、曾参加《规划》部分研究工作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周宏春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前瞻分析。

  理念深入人心,政府推进是一大特色

  记者: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出台,循环经济发展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7年来,我国循环经济目前发展现状如何?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在这7年的发展过程中,循环经济发展积累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周宏春: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循环经济要求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理念深入人心,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吃干榨尽”成为企业和一些地方领导介绍循环经济的经典表述,国家初步形成了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技术路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然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也存在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部分环节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一些跨行业的产业链延伸受到制约,需要国家在制度上理顺关系,扫清障碍,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从经验角度看,不同的部门和学者都进行了总结,主要经验大致包括认识提高、制度安排、政策激励、试点示范、技术促进、理论研究等方面。可以说,政府推进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大特色,政策扶持和国家财政资金补贴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一些地方政府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

  我到企业调研循环经济实践时也发现:有些企业循环经济做得有声有色,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写出来的文章读了以后让人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或者压根什么也没有做;有些企业循环经济的做法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所写文章使人读起来感觉他们做出了很多创新性工作;还有一些企业拉着“循环经济”的旗号干着污染环境的勾当。从教训角度看,一些地方“拉郎配”、强调物质循环但经济效益较差的情况仍然不少,这也是政府过多干预企业行为的必然结果。

  应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记者:《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循环经济发展绘制了怎样一个蓝图?大致涵盖了哪些主要内容?

  周宏春:可以这样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安排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包括建设10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80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5个再制造产业集聚区,100个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循环经济规划则是在上面两项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机制等内容。

  本人参与了国家循环经济规划的部分研究工作,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相关部门发了两次征求意见稿,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要求我们社会发展研究部均对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建议,本人对循环经济规划还是有一点了解的。至于规划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在循环经济规划发布后获得更准确、更权威的表述。

  概括地说,发展循环经济,应在生态工业、农业和商贸服务等生产领域,加强产业上下游的联系、工艺革新和生产配套,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分级利用;应当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产业园区,加强原有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共享资源,变废为宝,吃干榨净,发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和“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倡导文明、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减少一次性产品消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些既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内容,也是循环经济规划的核心。

  记者:您如何看待社会资本投资循环经济项目?

  周宏春:循环经济项目的投资,历来是以社会投资为主,国家资金只是“种子”,起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作用。当然,国有企业在循环经济项目上的投资不少,但本人不认为会对循环经济项目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准确地说,国家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项目,毕竟循环经济的发展还产生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十二五”期间应从试点探索转向全面推广

  记者:“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应如何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宏春:应该说,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均有较为详细的部署,本人觉得,循环经济发展仍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物质循环利用的产品,应当在经济上能有收益,前提是有市场需求。二是发挥企业家的主人翁作用,毕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更贴近市场,更了解市场行情,更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政府不能过多干预企业行为。三是加强监管,在我国目前诚信不足、道德没有底线的情况下,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以便减少少数企业挂着循环经济的“大旗”干着污染环境的勾当,或者以减量化名义行“偷工减料”之实。只有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的协同作用,循环经济发展才能收到多赢的效果。

  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深化,务实发展。

  从行业看,应该从原来强调的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领域,向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模式转变。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探索出了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而有些行业和企业则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尚不熟悉,更谈不上具体做法或成功经验,即在行业和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未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应重视不同行业之间的经验共享,构建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从环节看,应该从注重生产环节推进清洁生产、物料平衡等措施入手发展循环经济,向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全覆盖转变。有研究发现,我国造船行业钢材利用率比国外差将近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外造船用的钢板是按造船企业的要求生产,而我国造船企业直接从钢厂拉回钢板自己再加工,虽然边角余料可以再利用,却增加了能源消耗,也增加了交通运输的压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从产业链入手减少不必要的过程,更能体现减量化优先的原则。

  从企业看,应该从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单一企业循环式生产,向产业链衔接和循环式集成集聚转变,从低端、分散、小规模的资源循环利用向高值化、集中化和规模化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在企业层面的重要实现形式,专业化是经济学强调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规模却又当别论,并不是越大越好。以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为例。分散、专业化回收就是一种好形式,所需的管理成本低,能满足回收多样性废旧物品的需求,政府需做的工作是规范回收行为;对于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则应当规模化,提高集约化水平,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起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作用。

  总之,“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的发展,应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广提升,通过探索和推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文明水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