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长江中三角联手崛起风正劲

2012-2-29 12:5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67| 评论: 0

摘要: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2011年,不断蔓延升级的欧债危机,更让世界经济雪上加霜。直面欧风美雨的冲击,中国经济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举世瞩目中国答卷。在中部,湘鄂赣三省弯道超越,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 ...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2011年,不断蔓延升级的欧债危机,更让世界经济雪上加霜。直面“欧风美雨”的冲击,中国经济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举世瞩目“中国答卷”。在中部,湘鄂赣三省弯道超越,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三角的大跨越,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记者赴北京采访了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可云教授。

  中三角的超速超越,一方面是沿海产业转移机遇,一方面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中部要成为中国未来对外开放的前沿

  中三角的超速超越,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部经济外向度不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沿海产业转移给中部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二是区域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从国外发达地区与国家走过的路看,区域经济发展一般分四个阶段:农业现代化阶段、外生工业发展阶段、内生工业发展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在农业现代化阶段,一部分人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在外生工业发展阶段,由于农业阶段没有任何工业的自身积累,只能引进外来工业,如深圳,最早起家靠的是“三来一补”。外生工业存在发展风险,具有不稳定性。因为外部控制程度过高,随时可以撤走,外地人的富裕也不一定意味着本地人的富裕。要改变外生工业比例过大的问题,就必须培育本土企业和企业家。我国沿海处在由外生工业向内生工业转变的阶段。一旦进入中等发达程度,这个地方就会产生强大的外推力,推出那些正在或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企业。这是经济规律使然,区域经济和人一样有生命周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有转变升级的要求。沿海正在腾笼换鸟,大量企业、技术与人才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若抓住这个机遇,把承接转移和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相结合,就跃过了龙门,就具备了真正的后发优势。中三角已经到了加快发展的时期。金融危机的出现加剧了外来冲击,加速了中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对中三角而言,既要发展外生工业,也要培育本土企业家。未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应该是中部地区。沿海地区已经走过了外生发展阶段,现在中部地区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中部省份集体跨入“万亿俱乐部”,整体崛起大势已成;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成熟

  中三角的跨越,有数据可以分析。2011年,中部板块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和西部,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中部六省全部跻身“万亿俱乐部”,中部整体崛起大势已成。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出现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湘鄂赣三省的城镇化水平也快速提高,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奠定了基础。同时,中三角是湘鄂赣三省经济精华地带,总人口超过了1亿,GDP约3万亿。看硬实力,长株潭城市群占湖南的经济比重约43%;武汉城市圈贡献了湖北六成以上的GDP;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承载了江西六成以上的经济总量;在三省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已有179家落户,22个产业过千亿元。看软实力,三省汇聚260多所高校,277万多在校生,120名两院院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三省精华叠加,托起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坚实底盘。可以说,构建中三角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成熟,风劲帆满。

  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对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长江流域开发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已从“东部率先”转到“多轮驱动”,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以来,国务院批复的区域发展规划,数量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新形势下,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围绕两型生态等开展合作,有利于形成新的增长极,体现区域发展格局的创新。以发展眼光看,长江中游地区是未来中国经济的重心。

  从国家层面解析,对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意义可作两方面理解。

  一是,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可以大规模地集聚人口和产业,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地区和核心地区;

  二是,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大江大湖集中,是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域。

  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的阶段,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未来,它有条件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地区。

  因其承担着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功能,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应该成为国家战略重点之一。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 邓崎琳

  张之洞以“汉冶萍”拉开中国工业化的序幕,武钢是在“汉冶萍”基础上诞生的新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武钢的营销网络覆盖湘鄂赣三省,已在中部建立华中武汉销售分公司、华中长沙销售分公司、华中销售公司江西办事处、武汉加工配送中心。

  中三角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湘鄂赣三省发展的核心引擎。武钢希望借助中三角的发展契机,与中三角区已经成功“走出去”的企业一道“带船出海”,组建“中三角区域联合舰队”,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中联重科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詹纯新

  跨越发展,关键要发挥科技优势,挖掘科技潜力,借力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让中联重科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产业科技化”正让中联重科逐步实现由强到大、产业报国的梦想。

  湘鄂赣三省地处中部,物流发达,人口密集,是发展制造业的绝佳区域。插上科技的翅膀,传统制造业才能转型升级,成为促进中三角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

  湖南与湖北、江西,有很多产业合作配套的机会,中三角区域内,制造业一定会成为促进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一定能够捏成团,走出去,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

  ——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

  产业集群使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使不同集群之间、不同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提高了整个城市群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

  要选择一些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产业,集三省之力打造一个或几个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这将有助于三省提高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光伏产业,就非常适合成为这一选择。

  三省光伏产业发展呈跨越之势,包括江西赛维在内的领军企业已经掌握了太阳能电池制造、多晶硅生产等关键工艺技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产业链不断完善,制造成本持续下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数据为证

  “十一五”期间,湖北、湖南、江西GDP增速明显高于全国

  2011年,湖北、湖南、江西GDP增速大大高于全国

  海外视角

  中国中部各省显示强劲增长

  在全球增长最迅速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中部各省区。湖南、湖北、江西、内蒙古和陕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半年的增幅都超过13%,而中国总体经济增幅为9。6%。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研究部的经济顾问沙希德·优素福说:“沿海省份以及北京、上海和天津这样的城市今年前三季度增长速度首次慢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或许是工业重心发生转移的一个最初迹象。”经合组织中国办事处负责人理查德·赫德解释说:“当沿海地区收入增长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向内陆市场转移的动向,因为那里的成本要低一点。自2005年以来,就非常明显地出现了较穷省份发展快于沿海省份的趋势。内陆省份赶上的速度与在全球看到的低收入国家赶上高收入国家的速度不相上下。”——摘自2011年12月6日的《华尔街日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