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三大城市群狭路相逢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安徽省68%的皖江示范区,与同在中部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谁“个子”长得快?在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中,中部三大城市圈投融资情况被放到了一起比一比,结果显示,安徽省的皖江示范区在“吸金”能力上小胜一筹。 投融资均稍稍胜出 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皖江示范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41.3%,分别比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高9.5个百分点和6.8个百分点。2010年,皖江示范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8580.5亿元,分别比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高1817亿元和314亿元。皖江示范区的直接融资也出现了快速发展,2005-2010年皖江示范区贷款余额由3028.8亿元增加到8436.3亿元,年均增长22.7%。其中2010年增长25.7%,高于长株潭城市群4.9个百分点。2010年皖江示范区贷存比达79%,高于武汉城市圈74%和长株潭城市群75%的水平。 东向承接产业转移最得力 近些年,中部省市均推出东向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由省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安徽省皖江示范区凭借紧靠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快速发展,利用省外资金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皖江示范区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规模达到4902.8亿元,其中50%以上来自长三角。而当年,长株潭城市群仅为1209.5亿元,湖北全省也只有1700亿元。 报告还指出,三个城市群中,皖江示范区不仅开发区数量最多,而且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快速推进下,开发区投资强度也较大。2010年,皖江示范区内开发区建成区单位固定资产投资22.12万元/亩,高于武汉城市圈的21.75万元/亩。其中,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合肥市开发区投资强度达到35.58万元/亩,是武汉的1.2倍。 带头老大仍需添把力 三大城市群发展还要以马首是瞻,单从核心城市长沙、武汉、合肥的发展来看,皖江示范区投融资增长虽快,规模仍存差距。“十一五”期间,合肥投融资增长进入快车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分别高于武汉、长沙15个和14.7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6.2%,分别高于武汉、长沙2.7和1.5个百分点。 但从绝对值看,合肥投融资规模仍相对较小。2010年,合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97.5亿元,高于长沙,但低于武汉455亿元。2010年末,合肥人均贷款余额61069元,分别低于武汉31822元、长沙26812元;合肥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为1.54,高于长沙,但低于武汉1.63的水平。相比较三大城市群中省会城市的直接融资,合肥相对落后。截至2010年底,合肥上市公司24家,而武汉、长沙分别为42和33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