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要认清发展方位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3个重大认识 多种机遇汇集,成都拥有能够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多重任务叠加,成都处在需要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爬坡阶段。多元挑战并存,成都必须突破制约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境况。 4大重要功能 成都努力的方向,关键是要成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力争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要功能。 多种机遇汇集、多重任务叠加、多元挑战并存,就是成都面临的发展方位。机遇喜人、任务逼人、挑战催人,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成都作为省会城市落实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的自觉要求。 成都努力的方向,关键是要成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力争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要功能。 交通主枢纽。成都城乡统筹要“统”好、圈层融合要“融”好、产业联动要“联”好,一个先决条件就在于交通要“通”好。 产业主支撑。如果纵向观察成都工业化的全部进程,我们会发现一个缺失的环节,那就是“成都还未经历工业化的充分发育阶段”。我们还不能跳过工业化中后期这个发展阶段,必须抓紧补好工业充分发育、高端发展这一课。 城市主引擎。我们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内驱动力来自新型城镇化,根本举措是要打造“宜人城市”,塑造宜业、宜商、宜居的竞争优势。 开放主阵地。我们要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就要全面融入世界生产流通体系,成为国际产业链条中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和产业错位优势的重要环节。 ———摘自黄新初在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重新认识成都的发展方位,提出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总体定位,力争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要功能。近日,四川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成都将在多种机遇汇集、多重任务叠加、多元挑战并存的发展方位下,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成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即将开启新的篇章。 近日,记者专访着名经济学家、省社科院学术顾问、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林凌,就成都所处发展方位进行了深入分析。 “成都认识” 符合成都所处的发展阶段 成都面临多种机遇汇集、多重任务叠加、多元挑战并存的发展方位。机遇与挑战并存,使“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成都的必然选择。 看机遇。成都面临全球产业转移和技术变革、西部大开发和稳增长措施的重大机遇、交通区位优化和天府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 看任务。成都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过渡期,城市化中期向后期演变的加速期,“先发圈层”带动“后发圈层”的起步期,国际化的初始期。 看挑战。成都必须应对人口老化、资源短缺和生态赤字的挑战,力争突破要素制约的瓶颈。必须应对投资效应外溢、科技成果转移和富民能力不强的挑战,力争取得经济转型的成功。必须应对副省级城市竞相发展的挑战,力争走在第二梯队的前列。 “这份讲话对成都发展方位的认识很有新意。”林凌评价说,发展定位符合成都所处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成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过渡期”的论断。他认为,成都从未经历过工业化的充分发育阶段,无论从数字上看,还是从已观察到的工业化现象看都是如此。到现在为止,成都还没有非常成熟的产业链条和大型企业,成都的工业化也没有经过一个强烈的进步和变动过程,成都工业的内生发展还很不足。而强大的产业链、高端的产业产品,正是高度工业化的特征。 推动四川发展 成都必须领先 成都发展的“接力赛”,在这一棒能不能跑出好成绩,既取决于“怎么看”,更取决于“怎么干”。省委对成都发展的要求,是“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在此背景下,黄新初将未来成都推进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定位,确定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成都作为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主力军,理当成为对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具有支撑功能和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黄新初在阐述这一总体定位时指出,“核心”不等于“中心”,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双极核、多极核的格局日益鲜明。而成都在今后一个时期奋力发展的关键,是要成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力争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要功能。 区域之间的竞争,首先是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林凌在观察了国内其他省份,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后得出结论,任何一个区域都必须找准核心地带,而整个区域的经济大发展,都是靠这个核心带动并实现的。“假如说,广东没有珠三角,江苏没有苏锡常,山东没有山东半岛,福建没有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区……这些地方都不可能得到发展”,他说。 因此,四川若要实现“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建设目标,同样必须充分借力于“带头羊”,而这只“带头羊”,无疑就是成都,以及依托成都共生共荣的泛成都经济区。相应地,成都必须实现领先发展,而“核心增长极”的定位,在林凌看来,比以往的“中心说”意义更深远。 “‘极’或‘核’都属于经济学中的新概念,最早出现在自然科学体系内。”林凌表示,“核”来源于核工业,“极”则脱胎于电学,引入经济学后都用以反映生产力或影响的“无限放大”。从这个角度上讲,林凌认为“核心增长极”意味着兼具辐射、吸引和综合服务之用,这也是成都应该具备的功能。 交通主枢纽 传输城市经济动能 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城市经济动能的传输系统。无论是四川省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总体定位,还是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都对提升交通运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城乡统筹要“统”好、圈层融合要“融”好、产业联动要“联”好,一个先决条件就在于交通要“通”好。 林凌认为,成都要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必须首先建立高密度的交通联系,利用好成都的已有优势,打通到全国、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真正实现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 成都过去几年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已经大大拉近了成都融入世界的时空距离,显着提升了成都的区位优势和辐射能力。那么下一步,成都如何做?黄新初在讲话中提出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成都将把握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大机遇,统筹抓好市内交通、市域交通和市外交通,全面拓展公路交通、轨道交通和航空交通,加快构建外部联通、内部贯通的交通网络。在林凌看来,这一战略有助于未来成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产业主支撑 先导发展先进制造业 要符合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定位,实现富民强市,按照黄新初的判断,成都必须用五、六年时间打一场产业发展的“翻身仗”,方能成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过程中的“产业主支撑”。这意味着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必须取得关键突破,而前提在于先进制造业要先导发展,通过工业率先完成倍增计划和高端化调整,继而带动服务业的快速成熟。 去年,成都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1%、44.7%和50.2%。单纯观察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符合工业化后期特征的“倒金字塔”形态。但如果纵向观察成都工业化的全部进程就会发现,成都从未经历过工业化的充分发育阶段。从横向比较看,则更加印证了这一判断———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0位,不仅排在经济总量更高的城市后面,也排在沈阳、大连、宁波、南京这些经济总量较低的城市后面。结论是,成都的产业结构之所以呈现“倒金字塔”形态,并非服务业发展得很充分,恰恰是工业发展得还不够。 林凌解释,工业化实质上是三次产业比重不断变化的过程,最终体现在服务业比重达到70%左右,工业占比在20%~30%之间,而农业则降低到5%以下,甚至更低。不过他特别强调,这样的比重属于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其间必须经历工业比重的“先升后降”,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无法跨越工业化充分发育的阶段。市经信委主任何礼也持同样观点。他分析了上海市的历史数据后发现,在这样堪称一个工业化进程“典范”的城市,当地工业占比在“四五”期间曾高达77.13%的峰值,随后才逐渐回落,拉动了服务业的反超。 “成都工业从‘一五’直到‘十一五’,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值是48%,从未突破50%,而突破50%往往是评判一个城市工业化充分发育的重要标志。无论是从数字上,还是从我们所观察到的工业现象来看,到现在为止,成都从来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和成熟的产业链条。”林凌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大城市的成长不能缺乏工业化,而工业化的过程就是第二产业比重在迅速上升之后再大幅下降,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 “成都不能满足于(当前)44.7%的工业比重,更不能满足于50%的服务业比重。”林凌认为,未来工业占比的下降必须建立在完成高端化转型的基础之上,因此成都经济必须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衍生出强大的产业链条和高附加值产品,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土壤。 城市主引擎 打造“宜人城市” 成都将力争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发挥“城市主引擎”的功能。城市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极核,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都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带的发展中,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生产力主要在城市。成都这样的城市更是如此。”林凌认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内驱动力来自新型城镇化,根本举措是要打造“宜人城市”,塑造宜业、宜商、宜居的竞争优势。 “成都已经注意到了城市发展产城分离的问题。我注意到讲话中提到了产城一体的概念,这无论对城市发展,还是对统筹城乡而言都意义重大。”林凌欣赏成都“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抓紧构建‘中等层次-小城市-特色镇’梯次衔接、以大带小、功能配套、用地集约的网络化、组团式城镇体系,为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就近转移提供空间载体”的想法。 城市主引擎如何发展?林凌认为,主要在布局上应有密度、距离、协作三个特点。密度是尽量用最少的土地聚集最多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创造最大的财富。他举例说,东京的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4%,却创造了超过50%的GDP。“成都的城市发展要有高密度。如果全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高密度没有意义。高密度必须是高端产业、高端技术的聚集。” “距离体现在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交通条件非常发达,时空距离非常短。配套成本、运输成本低。”在他眼里,首先要讲究运输距离的缩短,之后强调人的流动、企业的流动,从而产生经济增长活力。协作是指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内部没有经济发展壁垒,打破封锁阻隔,互相协作,产生新的生产力。 开放主阵地 融入世界生产流通体系 国际化是城市化的最高形态,但从国际化进程看,成都仍处于初始期,国际化水平还较为滞后。黄新初认为,要建设城乡一体、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特别需要加强的就是“充分国际化”,成为四川的“开放主阵地”。 国际化水平低,基础就在于经济外向度低,既未成为国际性的交通节点,也未成为世界性的商务活动目的地。以深圳为例,该市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达245%,而成都市仅有30%。去年境外来蓉人员为52万人次,外籍常住人员不到全市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七。“可以说,成都作为区域性城市的地位仍未改变,实现‘充分国际化’的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黄新初在大会上说。 构建“开放主阵地”需要哪些要素?林凌认为,成都应该向“国际大都会”的方向发展,实施对内对外开放。他进一步阐述道,开放起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贸易开放,二是交通枢纽的开放。其中贸易开放属于核心内容,这意味着需要将成都建设成商品生产基地,市委全会所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先导”概念,实际上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省委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的大背景下,成都应当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全域开放”,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