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西婺源的成败看恩施的旅游发展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7月中旬至今,有“中国最美乡村”之称的江西婺源已有三个以古村落文化和田园风光为主打特色的景点相继关闭。婺源在轰轰烈烈发展旅游业、打造“农户+企业”经营模式的过程中,因未能恰当处理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双方失去互信,最终打破了这里的悠闲和宁静。 “公司+农户”,捆绑经营、利益均沾的“婺源模式”,曾经一度成为举国学习的样板。但如今“此婺源”非“彼婺源”,婺源的成败,给正在崛起的恩施旅游带来科学发展的启示。 恩施不是婺源,但与婺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婺源之美,表现在原住居民构建的“原生态审美”之上,恩施也是以“原生态”之美著称于世,像大峡谷、梭布垭、小溪村等。封闭造成了落后,但也免受了破坏,使其成为一种当今的宝贵旅游资源。因为这种资源,让外界走进恩施的欲望在逐步升温,使仙居恩施成为灵秀湖北的一个亮点。但事物的发展规律充满辩证,与世界走得越近,也与“原生态”离得越远。如何让恩施旅游资源的“原生态”和现代化保持统一和谐,不至于产生审美的疲惫,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与婺源不同的是,恩施的各景点相对是独立的,不需要采取那种“公司+农户”,捆绑经营、利益均沾的模式,一些原住居民不是直接利用景点受益,而是通过景点拉动餐饮、住宿、旅游产品等消费,从而增加原住居民的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比如恩施侗乡枫香坡的“农家乐”就属于这类情况。表面看,这里面似乎不产生利益的矛盾,实际也暗藏着危机。当接待力不足的时候,一些餐馆从城市搬进农村,从中分得现代旅游经济一杯羹,不仅形成与村民争饭吃、抢饭吃的局面,也因此削弱“农家乐”品位,降低旅游的价值。另外,各景点的各行其是,也影响恩施旅游的大格局。旅游资源是恩施人民的共同财富,建立资源一体化管理格局,实行政府主导,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方向。 除了风光景点外,来恩施旅游的人也是奔着恩施多彩的民族文化而来。作为恩施名片的土家女儿会,成为这种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今年恩施女儿会盛况空前,恩施在中国硒都的名头上又多了个“中国相亲之都”。尽管如此,对女儿会的举办仍有不少微词,原因仍在“原生态”问题上。女儿会有几百年的历史,还原它活动的原貌已不可能。这就为举办方带来难题,在城市里举办少了些原汁原味,缺乏“狗爪棚”之类的风情;在发源地的乡村举办,又受了许多条件的限制,施展不开手脚。这就出现和婺源相似的情况,既要保留“原生态”,又离不开现代化,两相碰闯的结果令人尴尬。诚如有些评论家指出的那样,因为你没法要求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活在旧陋的“传统”里,承担起传承“非遗”的责任。 秀丽的风光,不朽的民俗,需要保护和传承,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旅游。不过保护“原生态”,并不是要求我们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固步自封,只有发展才是保护和传承的最好方法,只有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才是最大的动力。恩施的女儿会如此,恩施的旅游亦是如此。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