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海勃湾区域经济发展显成效
改革潮涌绘宏图,波澜壮阔舒长卷。过去的5年是海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5年,也是海区凝心聚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5年。 5年来,海区深入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生态立区、科教兴区”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两个转型”、打造“一个中心”,书写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篇章,地区生产总值从 2005年的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9亿元;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3.0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30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倍,圆满完成了经济总量再造两个海勃湾的发展目标。 产业篇:激活绿色发展动力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海区坚持走“调高、调轻、调优”之路,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三次产业的均衡协调发展。 在工业发展中,海区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支撑转型,坚持做好存量优化调整与增量带动存量调整,在实现传统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同时,加快新能源专用车辆、LED节能灯具、高档涂料等非资源产业项目落地,工业经济开始从资源型产业单极带动转向优势传统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双轮驱动。 按照“集中、转移、减少、富裕”的思路,海区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高效特色农业转变,建设了高效农业示范区,以发展葡萄、保护地蔬菜、乳肉为重点,大力发展沿黄小型农家乐项目和葡萄观光长廊、休闲观光特色农业等,促进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2010年,海区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8元,是“十五”期末的2倍。 立足“小三角”区域的实际,海区强化区域辐射与区域带动,将服务业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初步搭建起了以三大市场、两大物流园为骨架,以城市中心商业圈、特色商业街区为支撑,各类专营卖场为补充的服务业发展格局。随着金融、保险机构的相继进驻,海勃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正在形成。2010年,海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8.2亿元。 城建篇:奏响生态和谐乐章 旧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公路建设力度加大、绿化面积增加……海区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优化完善的速度之快,让人惊叹。 近年来,海区围绕建设生态绿洲型山水园林宜居城区的目标,着力打造具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在稳步推进旧城区拆迁改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依托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滨河新区,将黄河纳入城市景观,在城区内规划绕城水系;实施了主要街路市政设施、建筑立面、景观绿地、楼宇亮化等提质改造工程,新建改造道路总里程达96.1公里;兴建了一批主题公园、文化广场和人工湖泊,新增绿地80余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一个依山傍水、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轮廓初现。 民生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海区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为强化社会保障的作用,海区将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将区属公立医院、部分民营医院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在破解民生“难题”中,海区以为民解困为重点,切实解决了矿区居民、农区居民、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十一五”期间,海区启动实施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累计建成各类棚户区搬迁改造住房10389套、廉租房及公共租赁住房836套,圆满完成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特别是2010年,海区636套廉租住房全部竣工,基本实现了低保无房户住有所居的目标,采煤沉陷区、煤矿棚户区工程也基本完成。 只有充分就业,群众才能安居乐业。海区积极落实创业促就业各项政策,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做好失业调控工作。同时,海区成立了创业孵化基地,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帮助,实现了家庭零就业动态消除。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