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引领南充发展建设
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 南充,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川东北重镇,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省委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绘制“两大跨越”宏伟蓝图,像战鼓催征着南充人民,像雨露滋润着南充大地!于是,“率先次级突破、同步全面小康、实现富民强市”成为南充建设的战略重点,由此,南充也吹响了加快新型城镇化号角! 南充已然从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中等城市蝶变成一个具有工业文明特征的特大城市!2011年,跨入全省千亿元经济俱乐部;2012年,主城区常住人口突破100万人,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如今的南充,发展你追我赶,建设争先恐后!现代高楼林立,高速通达各县,铁路纵横全境,机场繁忙,水运活跃,商贸发达,幸福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规划引领 科学布局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南充在区域中的发展定位——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区、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这个目标成为每个南充人的憧憬。 按照“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方针,南充提出了“做强实力、做优功能、做美形象、做高品位”的城市发展要求,结合特有历史地位和山水资源,完成了南充市第七次总体规划修编,科学确立了山水田园城市发展目标,构建“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梯次衔接、以大带小的市域城镇体系。围绕中心城区核心和嘉陵江发展轴,分县制定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编制“全域南充”发展规划,建立从城市到乡村、从总规到详规的科学规划体系。 目前,中心城区龙头引领,以江为轴、跨江东进、拥江发展,构建了拥江主城、产业新城、北部新城和9个城市功能片区的“三城九片”城市形态,形成了以主城区为中心、6县(市)为纽带、若干重点镇为基点的城镇发展格局。 改造旧城 建设新城 一手抓新区拓展,一手抓旧城改造。 南门坝旧城,在发展中沦为城中村、贫民窟,人们称之为“城市的伤疤”。这里棚户林立,污水横流,蚊鼠肆虐,居民吃水靠挑,煮饭靠柴火,社会治安状况十分复杂。党委、政府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切入口,创新城镇化发展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破解“谁来改”,统一规划——破解“怎样改”,市场运作——破解“钱从哪里来”,政策支持——破解“人往哪里去”,整体联动——破解“工作如何做”等问题。在改造中,把最好的路段用于建设标准高、环境优的保障性住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修建和改造居民住房4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居民6000余户,还房20多万平方米;建设城市次干道9条,改建扩学校、幼儿园、医院4所;恢复性修建了南充文庙、顺庆街衙和夫子书院;引进大润发等商家156户,破烂不堪的旧城区变成了现代新城区,解决了群众就业难题,受到广大居民的真心拥护。 望天坝曾经是一个面积颇大的老城区,贫困、落后、脏乱差,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依法拆迁,和谐拆迁。望天坝棚户区改造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道路两侧绿树成荫;以运动为主题的380亩西华体育公园坐落其间;学校、医院、超市相继投入使用;电网、通信网下地,整个区域清爽宜人,昔日低矮潮湿的棚户区变成了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新城区。 全市累计投资150亿元,改造各类棚户区4.6万户,面积277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城市新区拓展。按照“以江为轴、跨江东进、拥江发展、北拓南延”的思路,加快建设北部新城、南部产业新城和江东新区,同步完善供电、供水、排污、公共站台和夜景亮化等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向城市新区集中,迅速集聚人气、激活商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