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将串成风景走廊 生态与经济齐行
南水北调工程不止于调水。 来自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消息,《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日前出台,中线工程沿线一千多公里的山水、古迹、工程景观将被串联成一条风景长廊,打造成为“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国家生态战略屏障,历史文化富集地和国家级一流旅游目的地。” 《规划纲要》课题组组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峰介绍,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将规划建设12个大型工程景观,基本上在2014年中线工程通水前建成开放。 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 来自国家旅游局的数据统计,中线工程库区和沿线有12处世界遗产,占全国世界遗产的28%;国家5A级旅游景区16处,占全国的1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7处,占已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0%。 南水北调办公室介绍,规划以工程景观为节点,融合周边(半小时左右车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形成12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圈,依托交通带建设和完善交通网络,通过“点—圈—带”融合串联,形成以南水北调为品牌的中线旅游带。 调水与旅游并举 中线工程沿线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客源潜力大,有良好的旅游服务设施。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条件优越,时机亦成熟。 中线工程途经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19座大中城市以及130余座城镇,涉及受益人口约1.45亿,GDP约占全国的13%。“据估算,仅沿线这些城市就拥有近1亿旅游人次的市场需求,客源市场十分巨大。”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于幼军说。 2011年公布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已将“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列为加快规划建设的国家精品旅游带,提出要“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整合沿线自然人文资源,建设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景观游览、文化娱乐、城市游憩、生态休闲等于一体的景观工程。” 沿线各地已经开始部署。目前,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和湖北省的十堰市已结合调水工程编制了相关旅游发展规划,并成立了南水北调区域旅游合作联盟,提出要加强合作,联手打造区域精品旅游线路。 毛峰认为,生态旅游带建设应以工程景观为节点,形成的旅游圈要各有分区特色。 譬如丹江口大坝旅游圈规划,拟命名为“太极泉宗”,它以丹江口大坝为节点,将周边武当山、太极湖、太极峡、小太平洋、古均州、东风汽车城等景点融合在一起,远期规划考虑将神农架景区纳入其中,构建“仙山、秀水、车城、古镇”一体化旅游格局。 生态与经济齐行 对于调水工程,如何确保水质安全最为引人关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受访专家也坦言,目前中线沿线不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和运行方式比较粗放,节能减排工作不到位,距离生态旅游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 对此,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于幼军表示,水质保护和工程运行安全是实施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需要遵循的第一原则和首要前提。 首先,根据不同工程景观特点,负责部门要制定专门旅游管理制度,如控制开放时间、开发区域等,确保水质安全。 其次,南水北调办会同环保、水利、国土等部门在《水污染防治法》基础上出台了具体办法,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工作进行明确规定,沿线地区亦根据要求制定相关保护方案。 另外,根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干线生态带建设规划》,工程管理区内明渠两侧各8米宽范围内,建设高标准绿化带及节点工程绿化区,一级保护区建设防护林带,二级保护区整合已有城市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引导城镇园林绿地建设。 根据《规划纲要》,在中线工程两侧防护林和城市园地、绿地范围内,将规划建设一千多公里的绿道,与工程景观相连接,集环保、运动、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形成连续的千里绿道长廊。 官员和学者表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附带多元价值,使南水北调工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输水线”,更要成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线”,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线”,造福沿线人民的“经济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