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规划 查看内容

广东江门布局“三边”谋转型 带动“七城”一起飞

2012-7-19 11:4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73| 评论: 0

简介:   制图:路智   滨江而生,因路而兴,面海蓄势。   地处珠三角西岸的江门,黄金水道西江穿越这座城市的核心区,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使这里与珠三角核心区紧紧联系在一起,400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为江门 ...

  
制图:路智

  滨江而生,因路而兴,面海蓄势。

  地处珠三角西岸的江门,“黄金水道”西江穿越这座城市的核心区,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使这里与珠三角核心区紧紧联系在一起,400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为江门经济提供了无穷活力。毫无疑问,滨江路通临海的优势,源源不断地给这座城市带来财富与机遇。

  去年12月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积极实施沿江边、沿路边、沿海边发展产业的发展战略”。

  这是历史赋予“三边”的光荣与梦想,也是充满时代性的全新课题。

  面对机遇和挑战,“三边”准备好了吗?

  加快推进“双转移”尤其是更加主动承接广佛经济圈的辐射,“三边”有能力、有实力、有潜力率先突围。

  “四市三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战略眼光,要有明确的战略思路,围绕‘三边’来思考研究发展问题。”1年半前,时任市长、现任市委书记的刘海在全市加快高新区滨江新区产业园区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希望,正在变为现实。

  位于蓬江区的江沙示范园区内,海信、美的、康师傅等三大项目相继落户;地处江海区的国家级高新区新一轮建设和发展如箭在弦;新会区的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以只争朝夕之功,圆侨乡百年梦;鹤山整合资源精心打造鹤山市工业城引进优质项目,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平园区、恩平园区、台山园区的驱动下,台开恩后发地区发展不断加速……在这些重大项目和核心园区的背后,是崛起中的“三边”、转型中的江门。

  过去的五年,为江门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江门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但是,江门必须清醒地看到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强市成为发展的首要工作。

  着力建设产业强市,拥有沿江边、路边和海边的“三边”沿线拥有率先突围引领全市发展的巨大潜力。“要积极实施沿江边、沿路边、沿海边发展产业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西江经济带,并推动台山、开平、恩平的经济发展,以高速公路、铁路带动周边工业园区发展,以海洋资源优势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市第十二次党大会如是提出。

  着力建设产业强市,江门时不我待。

  将“三边”打造成经济新增长极,江门势在必行。

  “三边”何以带动“七城”?

  沿着主动脉快速推进

  时势交汇,机不可失。早在2010年下半年,江门就在地级市层面有过“三边”发展思路的概念。这一概念后被纳入江门“十二五”规划,去年底召开的市党代会又以“三边”产业发展战略清晰示人。

  与之相适应的是,江门市各级各部门去年以来,在“三边”沿线打造核心工业园区、密集配置重大项目,为江门带来了生产力的积聚,并以“跳出江门看江门”和“行政有界、经济无边”的发展思路破除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发展瓶颈,成为把握发展良机的一招妙棋。

  参与江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江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李超奇说,市党代会提出“三边”产业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优化江门的经济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要求。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这是珠三角乃至广东全省面临的重大问题。

  李超奇认为,提出“三边”产业发展战略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经济布局,就是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江门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经济、产业在什么地方落脚。第二是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取得发展经济所必须的生产要素,就是如何有序承接发达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就必须制定产业合理布局的规划。

  五邑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坚教授不仅参与了江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还主持编制了《江门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

  刘志坚认为,“三边”产业发展战略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江门区位、地理、资源禀赋等现实而提出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协调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关系促进产业发展理念的具体落实,将对江门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省内知名的区域经济学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十分关注江门发展。“你可能想不到,我从去年就开始关注江门的‘三边’产业发展战略。”丁力一边拿着江门地图,一边向记者分析:“从江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三边’部署看,既实事求是又具有针对性。从中可以看出,江门的决策层在这次产业布局中,颇为重视依托交通主动脉沿线的资源优势谋取发展,抓住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进而辐射自身腹地。”

  丁力进一步分析说,站在全省的角度看,江门除了整体经济发展滞后于珠三角发达地区外,还存在一个与珠三角其他城市都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城市板块相对发达,如蓬江、江海、新会以及鹤山等地,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老百姓收入,均与珠三角发达地区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台山、开平、恩平三地发展就落后一些。

  当然,江门若还是按照这种梯度发展理念,就是“站在江门看江门”。如果“跳出江门看江门”,你会发现恩平这边还有个阳江,阳江不可能等到恩平发展起来再发展,所以阳江会有个跳跃式发展。同样道理,台山、开平、恩平等地也存在跳跃式发展的可能。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丁力提出,江门市提出的“三边”产业发展战略,其特点就是利用交通主动脉来快速向前穿插推进,而不是按照版块推进,这也叫做“逆梯度发展”。

  丁力特别指出,所谓产业梯度转移,泛指从高处转移到低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地处“低处”的区域,不能只接受从“高处”转移来的,“低处”还要有个不断拔高自己的过程。“所以,区域经济发展不一定是由高到低的梯度发展。江门提出‘三边’产业发展战略,采用沿着主动脉发展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整个江门区域的均衡发展”。

  如何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

  既要比拼资源,更要靠市场驱动

  就如丁力所言,靠近恩平等地的阳江不会坐等珠三角产业转移梯度转移至恩平乃至江门,而近年来省内兴起的各种经济合作区也在各方面引导下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目的地之一。也就是说,虽然按照梯度转移定律,轮也轮到江门承接产业转移获得大发展,但是江门若只是“躺着”,很可被其他地区给“逆梯度”转移,从而错失发展机遇。

  对此,李超奇认为,江门作为珠三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条件,既可以承接东北和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也有经济要素经过江门继续向西转移。“问题是江门如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更多吸收优质生产要素”。

  李超奇也提出,“三边”是带状的,但产业的具体布局安排往往是块状的,工业园就像几条长藤上结的一个个瓜。必须办好产业转移工业园,提升产业园区建设水平,形成若干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增长极。把“三边”发展作为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的基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以沿江、沿路和沿海发展带作为城镇发展的基本轴线。

  按照《江门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至2015年形成江门市工业发展“三边产业带——主体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的层次分明、功能配套和互补的三级空间新格局,构建起以工业园区为最主要载体的工业体系。刘志坚表示,至2015年,江门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主导产业突出、集聚度高、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格局,三区四市分别建成1-2个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核心园区。

  如何在城市博弈之间胜出?如何牢牢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丁力给出的建议是必须把握发展机制,即:一是必须发挥政府主导机制,获得各种资源倾斜的机制,如竞选各种国家级园区、省级园区,获得各种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从而获得优先发展;二是发挥市场驱动机制,毕竟依靠政府配置资源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认为,在全省当前形势和格局下,江门作为一个地级市发展‘三边’,还是要走市场驱动机制为主的路子,以政府扶持为辅。当然,相应地,江门应集中全市之力,向上级争取支持打造一个高端平台”。

  谈到这里,丁力直言不讳地说:“说到江门核心工业载体的开发,我认为江门这块做得还不够。也就是‘三边’发展思路提出后,江门才告别以前遍地开花的模式,真正大规模搞核心工业园区。”

  对于江门工业园区发展缓慢和知名度不高的原因,丁力也进行了一番剖析:一是江门对于如何利用政府主导力量发展地方经济心得还不是很深刻,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江门不会“炒作”,江门得学会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得学会利用“游戏规则”,进而按照“游戏规则”来谋划自身发展。

  同时,丁力提出,江门在“三边”发展中务必要做好跨区域资源整合工作,尤其是一些优势产业汇聚之地,要协调好各方利益,打破界限实现资源共享,树立开放的观念,防止“窝里斗”。

  的确,既然江门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又怎能不对“三边”充满期待。

  然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历史机遇,我们也必须认真思考:“三边”沿线该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全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又该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优势产业聚集区该如何协调好各方利益,进而提高增量壮大总量?

  人们在追问,在期待“三边”大胆探路,创造出耀眼的辉煌。

  专家解读

  “三边”接了地气,更有生命力

  自2010年下半年,江门提出“三边”发展思路以来,受到省社科院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五邑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坚、市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李超奇等心系江门发展的专家学者们的持续关注。

  丁力、刘志坚、李超奇等三位专家学者经过认真研究后认为,“三边”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依托珠三角发达地区如广州,佛山顺德、南海,中山等,沿着产业梯度转移规律,以“行政有界、经济无边”的方略来转变三区四市发展思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升重点区域发展能力,保护好江门优良的生态环境。

  专家学者们对“三边”产业发展战略作了详细阐述,并就“三边”沿线重点区域、重要节点、主要载体、发展思路和目标进行了研究,并建议由《江门日报》和中国江门网组成的联合报道小组采用“三边”行的方式进行深入采访,聚焦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建设大平台,为各地各部门更好地贯彻落实“三边”产业发展战略和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

  “三边”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产业发展战略

  对于“三边”产业发展战略,丁力尤为看重其中的交通优势,建议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和未来贯通的快速通道。

  “市场驱动型经济绝大部分是马路经济(现在叫高速公路经济),佛山就是典型的市场驱动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常会发现,你搞了一个专业市场,但是没人气;你搞了工业园,但是没企业。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没有接地气。而“三边”产业发展战略就是转型升级了的马路经济,最具特点的就是非常务实,接上了地气并进行了科学规划,说明这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产业发展战略。

  五邑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坚:

  突出产业发展,实施时更易找到切入点

  刘志坚分析指出,“三边”产业发展战略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界定更加清楚。首先是突出产业发展沿“三边”,而不是经济社会所有的发展都沿“三边”,这样实施时更容易找到切入点和抓手。其次是地理范围逐步清晰明确。

  二是不断发展创新。如适应城际轨道交通、铁路建设的发展,突出了沿铁路发展问题;如适应珠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升级的现实,突出了沿西江发展问题;如以沿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带动潭江经济带发展的新提法等等。

  三是这届市委市政府在提出此战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着,如将“沿富裕地区边”发展为“沿江边”就更加合理。“江”作为地理概念,更加明确和稳定,而且改成“沿江边”后,西江和潭江的联系互动就水到渠成了。

  江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李超奇:

  产业布局始终是地区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李超奇表示,在参与编制江门市“十二五”规划时,当时“三边”提法是沿富裕边、路边和海边,到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法变为沿江边、路边和海边。

  对此,李超奇认为,产业布局始终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有远见的领导都十分重视,甚至要亲自抓。很多新的提法、新的构想,都要有一个充实、拓展、提高、完善的过程。现在的“三边发展、三圈递进”产业布局框架,“三边”的具体指向虽然没有变,但又提出了内、中、外圈层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跟最初提出的“三边”发展,不仅是有些具体提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的拓展和层次的提升。

  沿江边:

  主要是指沿西江边,以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和鹤山市东部为重点区域,以滨江新区、江门高新区、江沙示范园区等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的“双转移”政策,针对一江之隔的珠三角发达地区招商选资,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大力发展西江经济带,进而推动台山、开平、恩平的经济发展。

  沿路边:

  主要是指沿铁路、高速公路、国道边,以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的工业聚集区为重点区域,以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包括开平园区、恩平园区、台山园区),鹤山市工业城,鹤山物流园等为主要载体,着力承接优质产业项目转移,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五金卫浴、电声器材、食品、制鞋、建材等传统产业。

  沿海边:

  主要是指以新会银洲湖、台山广海湾为重点区域,以今古洲开发区、银洲湖船舶基地、银州湖纸业基地、崖门环保电镀基地、广海湾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滨海旅游业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