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楼市现拐点 内地买家锐减
在香港的路边商铺中,地产中介机构用10步一间的阵势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为争夺内地人赴港置业的市场,在铜锣湾、中环等内地游客聚集的地段,楼盘销售人员、中介机构在人行道上高举广告牌、试图吸引路人的目光。 事实上,类似的场景在众多地产推介会、来往港深广莞等交通班线等场合也存在。用香港美联物业中介代理刘丽莎的话形容,“这年头,卖楼的都要看内地投资者的脸色。” 尽管针对非本地买家的楼市新政刚刚满月,却对香港楼市产生了较大冲击。目前,买家对住宅市场的投资意愿降低,香港的楼市泡沫正在“裂变”。 量价齐跌 “如果我在新政出台后签约,要多付出100多万港元的税费,这意味着往后的投资转手中,这100多万也会被计算在投资成本中。”东莞某食品厂董事长姚先生告诉笔者,他已决定暂停在港购房。姚先生看重的是,“到底香港楼市是否会从高位回落,回落到什么地步”。他担心,一旦回落幅度较大,楼市投资的收益将锐减。 刘丽莎告诉笔者,不少已赴港置业的投资者有着类似的担忧。这些投资者纷纷致电或要求赴港,查询所购入的房产的跌幅,“有些客户说,比看股市还紧张。”,多个区域房价的确出现了回落,而只有少部分区域保持价格的稳定。“但持续下跌的预期较为浓厚。”她强调。 过去两年,香港楼市持续上涨。截至今年9月,香港楼价指数已连升6个月,相比去年同期升幅达13%,根据差饷物业估价署发布的资料,目前楼价比1997年高峰已高出18%。为降低风险,香港特区政府选择以高税收的方式,限制非香港本地居民的购房需求以及市场短期炒卖行为。特区政府于10月26日推出两项严厉的楼市调控措施:一方面,如果买房之后三年内把房子卖出,需支付一笔10%到20%不等的额外印花税;另一方面,所有非香港本地居民、所有本地及外地公司在香港买楼,都需要支付相当于房价15%的“买家印花税”。 11月初,美联中国营运总监兼华南区董事总经理王书权表示,香港楼市新政出台后,内地买家心态出现显著变化,229个有效调查样本中,不再考虑购买香港物业的内地买家占3%、半年内不会购买的为62%、视楼价走势再作决定的为35%。 王书权分析,内地买家选择观望,未来楼价走势成为其是否购买香港楼盘的重要依据。而据美联中国统计,从新政出台至今,内地买家香港看楼锐减九成,接近零成交。 据悉,以外地投资客为主的新界东涌地区成交缩减超过八成。全港至少11个屋苑,当中包括青衣灏景湾在内,在新政出台后整整一个月交出“零成交”的成绩单。 港媒报道,一名来自温州的业主近日以1950万港元售出位于北角的单幢楼单位,据悉,该业主于2010年10月花费1898万港元向发展商一手购入,持货两年,目前账面微赚51.6万港元,但扣除佣金等费用,目前售出后亏本约40万港元。 此外,香港中原地产11月底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香港楼市出现量价齐跌。反映香港二手楼价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和中原城市大型屋苑领先指数齐下跌,为10个星期以来首见。 中原地产研究部高级联席董事黄良升表示,如果CCL跌穿115点水平,香港楼价可能向下调整,调整幅度约5%至10%。 中原地产经纪人朱先生表示,在与内地客接触中,香港楼市下跌幅度被频频问及,这也是内地买家最担心的问题。他说:“一些继续观望的买家担心,这场下跌只是一个开始。” 泡沫转移? 与住宅量价齐跌的情况不同,来自香港中原、美联等中介机构数据显示,香港的车位和商铺等成交价格不断攀升,成交量也在增加。“投资发生了转移。”朱先生表示。 据香港财华社报道,以东、西九龙工厦为例,个别单位售价差距达一倍之多,因而吸引不少投资者在西九龙作长线及短线投资。而香港众多车位受到短期炒家的影响,两周便升值25%。 业内人士撰文分析称,在香港房地产市场,国际投资者对天价物业已经拒绝再“玩”,仍乐此不疲的是本地投资者。政策限制炒住宅,就转往炒商厦商铺,甚至车位;而物业的持有模式,多为短线,只求赚钱走人。 “即使住宅市场得到暂时的平缓,但其他领域炒作空间仍然具备,如果措施不当,香港楼市会陷入泡沫破裂的边缘,楼市继续高位上行。”香港投资机构T&T投资总监叶紫雯告诉笔者。 黄良升表示,根据今年前4个月的统计,在香港1200万港元以下的中小型住宅市场,内地买家买走了21.5%的一手住宅以及7.3%的二手住宅,1200万港元以上的豪宅市场中,内地买家买走了38.1%的一手豪宅和22%的二手豪宅。整体而言,内地投资者占香港整体楼市交易总数的8.7%,占整体金额比例有13.8%。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近日表示,从来没有只涨不跌的周期,楼价将持续上升的假设是错误的,情况随时可能转变。即便目前按揭供款比率比1997年低,但楼市涉及的风险不比当年少。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