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作品 交通建筑 查看内容

米兰北站建筑Stazione Nord

2013-8-16 21:1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60| 评论: 0

简介:  米兰北站一景   中轴线向北延伸以教堂为中心点,是测量时间之标的。“duòmo”意为中央主教堂,由于太阳为时间的日晷仪测量基准点,教堂前向北为其出入口,内部之东西向,由阳光的阴影来测量时间;正前方 ...

  米兰北站一景

  中轴线向北延伸以教堂为中心点,是测量时间之标的。“duòmo”意为中央主教堂,由于太阳为时间的日晷仪测量基准点,教堂前向北为其出入口,内部之东西向,由阳光的阴影来测量时间;正前方是圣堂之中央主祭坛,由侧方之东西窗口引入的圣光,投射于中央的主祭坛,构筑成圣殿的场域,它便是欧洲三大哥特式主教教堂之一——米兰大教堂,我们称之为duòmo。

  文学之旅——大湖区

  向北发展之街道,为米兰的商业经济中心,教堂的南方为技术劳动之场所。似乎在地球的场域中,北方成为一开发经济的商业区域,南方则发展为一以劳动农业为主的场所,这可能也是种偶然或一种联想吧!

  从但丁路向北走,电信中心、邮政中心、银行、证券中心,皆以此区域为集中地,一直延伸至斯弗札斯可古堡,再由此扩展至城外则为米兰人度假的大湖区(Lago Maggiore)——科莫(Como)湖及新兴的卫星工业城巾。通往这些城市的交通网,以靠近米兰三年展场及足球场的Cardona广场的米兰铁路北站(Stazione Nord)为延伸点,直至瑞士边境;此一交通要站,一直是旅游度假至米兰附近国家公园及山区的转接点,尤其老式的车厢、木质坐椅,令人在往返间,进入过往的回忆,周边自然景致依旧,仿佛在阅读赫塞的“北意大利手记”般。这小而美的火车站是米兰人所喜爱的一记忆之处。

  设计流行之枢纽

  米兰北边的卫星市镇,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兴建的,所以最能代表意大利“未来主义”以后新时代建筑师的建筑风格,尤其是后现代主义解构风格,这些在沿途能令人耳目一新。由于欧洲共同市场的形成,米兰成为南欧的主要商业中心,米兰市区的Linate机场已饱和,所以不得不扩建另一以国际航线为主的新机场,北边Varese附近的Malpensa机场取代了以欧洲及国内航线为主的Linate场。而Malpensa的扩建完成,也牵动米兰及机场间的交通网。这一改变,加快了以北站为中心,开始米兰北区的都市规划案的步伐。

  这一区域由主教堂广场向北延伸,规划出一新的21世纪风貌,有公共空间如电信、邮局的内部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公车候车站的设计以及时尚流行文化中心的竞图案。这个以原来废置的旧肥皂制造厂为中心的改造案,主要呈现米兰的工业设计、流行时尚等文化工业艺术活动,整个规划是在塑造21世纪米兰的新都会风格,色调以米兰市徽——红、绿色为主。

  这种概念的发展,源自当旅客进入Malpensa新机场,搭电联车至米兰北站,以此区域为窗口,让旅客对米兰产生深刻印象。在北站前广场,有由雕刻家奥顿伯格呈现的一波普艺术的作品,命名为“针、线、结”(L′ago,il filo e il nodo)。整个作品以铝合金、塑钢、烤漆材料构成,高约18米,耸立于景观艺术家Coosle Von Bruggen所规划的喷水池之内。该作品意味着米兰城市工业,由传统手工业的细致结合思维的流畅,与这城市的游客产生联系交流,作品以意大利色——红、绿、黄为基调。

  在作品和车站间,Cadona捷运站前广场,是一新的公共空间规划案,山设计师Gae Aulenti规划。对一设计者而言,如何既保留车站原有景观也顾及功能性,使之融合为一,可以说是颇大的挑战;开放空间中,更要考量米兰在夏季和冬季不同气候所带来的影响。

  建构一环境生态学的考量是颇复杂的,尤其此空间腹地并不大,相对需求的功能也多。设计者用双问廊道之玻璃顶来规划区域,以玻璃及烤漆铝质材质为主,中央为票亭、贩卖部、咨询中心,玻璃顶用流动的水沟渠,产生瀑布来散热以及产生水气及流水声。

  广场间置放休闲坐椅,整个空间以红、绿色为主, Campari酒吧的看板采用了北站外观的建筑形式。我们可忆起在“未来主义”时期,Campari是该运动的赞助者,当时如美国的可口可乐是一流行的语汇一样,Campari对意大利人而言,也是3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的象征。在此我们看到,新古典形式的立面结构和招贴看板交织成一都会语汇,宛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文化,的确让米兰人幽默不起来,但又无可奈何。北站的经营权是属私营企业,而设计规划由美国人负责,也点出此站为通往美国的窗口,因Malpensa机场是欧洲往美洲的一转接站。我们在拍摄访问中,车站服务人员颇不以为然地直说此为美国人设计的。

  新·旧的交融

  该建筑体由Water Bartoletti规划设计完成,由于车站早期是开放性的小火车站,天幕属“维多利亚”形式的玻璃帷幕,车站本身腹地狭窄,但有挑高的天井,设计重点是加强天井的视觉效果,及将行政区移至夹层楼层。设计帅在整个空间的处理并非意大利样式,但却让人有视觉上的震撼。天项用横木构筑,宛如30年代老式车厢车站惯用的材质语汇,构成剧场效果。在目前极简风格的设计师中,如此将材料的视觉性语汇借由材质形式上时间记忆来运用,在设计中是较为少见的。

  车站主要分地面楼层的票亭、咨询服务中心、行车寄放处、候车休息室、展览室,夹层楼面则为行政办公区和两个楼层的餐饮咖啡区。在空间动线的运用上,设计师Bartoletti引用了18世纪意大利皮耶马里尼(Giuseppe Pieremarini)在米兰设计的史卡拉歌剧院(Teatro alla Scala)之动线。在剧场内以环形观众席多层包厢的设计概念,转换成北站的空间层次,并以中央的螺旋梯为视点中心往外围扩张,达到无视线障碍的环境。

  各个视点即为动线的出入口,也将空间推向无限,这对于吞吐流量颇大的运输空间是一很好的概念。由于腹地小,很多视线的墙面,运用电子视讯荧屏和玻璃来解决空间上的区隔问题,也使视觉空间延伸虚拟的视点。电子墙面也借由有设计性的思考,逐一形成有趣的“观念艺术”作品画面,避免开放性空间所可能带来感官上的单调。这也提醒我们,对人潮集中的公共空间,如何经由网际网络及电子看板构筑出虚拟的位元空间,从而使流动的人潮,透过视觉,导引至各自所需的位置、空间。

  在北站的建筑设计案中,使我们真正拥有三度空间与电脑构筑“虚拟”世界的新建筑思维的概念。如何使空间使用者透过玻璃所见景色,在其中有着新视野呢?以一种非传统的形式,对建材进行多元性的选择,它可以说是解构形式之后虚拟出的一新视窗,也是一“位元时代”的开始。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