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作品 文化建筑 查看内容

失去文化意义 建筑何以堪?

2010-8-30 14:2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89|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建筑师是一个很不容易做的行当,任何一个建筑师都多多少少地遇到过各式各样的苦恼,在这些苦恼里面,一种是强加式硬性要求的,只要你能解释清楚,理清头绪还可以勉强应付,还有一种就是突破规范,打破文化常规的,遇 ...
建筑师是一个很不容易做的行当,任何一个建筑师都多多少少地遇到过各式各样的苦恼,在这些苦恼里面,一种是强加式硬性要求的,只要你能解释清楚,理清头绪还可以勉强应付,还有一种就是突破规范,打破文化常规的,遇到这种情况,多数坚守信念的建筑师也就只能选择回避了。作为建筑师,如果看着甲方要的东西就是在往火坑里跳,你再帮他往里跳,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这是不道德的。只有建筑师都按照正确的信念去努力,整个建筑行业才会得到提升,失去文化意义的建筑才会越来越少,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有人说,北京正在慢慢消失,毋庸置疑这种观点是对文化建筑的反思,失去了文化的内涵,建筑便很容易失去存在的意义。记得吴良镛老先生曾经提出了一个第三体系,这个第三体系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建筑不应只看外形,更应该注重其文化,很简单就是一个关联性和有机性的问题,正像当年菊儿胡同一样。曾经参与了菊儿胡同设计的一位建筑师这样说:“菊儿胡同不仅是在简单的做一个社区,它是一个综合体,是要把世世代代的文化保留下来的,有历史价值在里面。”

希望保留这种东西的观念是不错的,但是真正的全部保留下来了吗?其实可能有些东西还是消失了,从选址到城市管理还是会有很多的盲点,当时的菊儿胡同还是四合院的模式,要增强邻里感,做一个有凝聚力的空间,这些想法都是积极的,也是有效的,但文化怎么做?如果说把老的东西都拆了建新的,肯定是不对的;如果全按照老的来做,这样更是把文化给做小了,即便是老城区的生活也还是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善,不能总是一些落后的东西,这不是文化。正确的方法就是从老的着手,鼓励四合院改善环境的同时,做成经营性的,每家每户把自己的文化做起来,集合起来就是大的文化,这样不仅把文化保留了,生活质量和水平也提高了,这才是有活力的文化建筑。文化也好,古城保护也好,怎么把固有的东西发掘出来,这是一个大的产业链,这需要社会方方面面一系列的努力。

说到文化建筑的产业链,我们再来看看中央电视台新址,当时选址定在了CBD的核心地段,论证的时候有很多人提出异议,这样的文化建筑产业能否支撑起这么高的土地价值。建筑往这儿一放,不是说放这就完了,它应该是要带动和激活关联产业的。其实一提到CBD大家都会想到这里聚集的大多是金融企业,如果只把中央电视台放到这里,其他的媒体企业跟不过来,那么这个产业链就会断层。同样的道理,国家大剧院应该是一个市民性很强的场所,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但是现在却放到了一个非常严肃的地方,这样的环境下,它是很难真正活跃起来的,然而悉尼歌剧院给人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样,前面的大广场和那条沿着歌剧院流淌的河,囊括了很多的休闲、娱乐和餐饮,不光激活了相关联的产业,而且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好的建筑会对产业链和建筑运营的合理性产生很大的影响,被动打造一定是一个吃力的过程,如果基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思考,建筑才能正常的运营。想要把文化建筑做成理想的状态,一定要从规划的时候就对相关的建筑进行全面的思考与分析,从而形成产业链,在这个过程里,发现城市自身的空白点和盲目性,建筑师再从城市和产业的角度去考虑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给出好的建议。相信按照这样的观点做出的建筑才是不失文化意义的好建筑。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