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建筑的各种滋味——《新世纪如是说》序
简介:英国文坛上的新星、被称为英伦才子的阿兰德波顿写了一本散文体的新书:《幸福的建筑》。他既从哲学意义上,又从实际生活细节的体验中,挖掘出了建筑与人生的关系,引导读者把品味人生、感悟文化,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
英国文坛上的新星、被称为“英伦才子”的阿兰·德波顿写了一本散文体的新书:《幸福的建筑》。他既从哲学意义上,又从实际生活细节的体验中,挖掘出了建筑与人生的关系,引导读者把品味人生、感悟文化,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建筑的欣赏,丝丝入扣地联系起来,让一种难以言状的幸福暖流,无声无息地浸进我们的心田…… 体味阿兰·德波顿所赋予《幸福的建筑》一书的内蕴,又回想起自己40多年来的建筑师职业生涯,使我在面对洪铁城寄来的4厘米厚的大开本书稿时,深深地受到了触动——书中对建筑、城市、园林乃至环境论述的数十万文字,仿佛让我又体验了建筑的各种滋味,让我从“幸福的建筑”的命题,又演绎出了诸如牵魂的建筑、苦难的建筑、悲哀的建筑、奢华的建筑 、羞耻的建筑,当然,还有纯真的建筑、智慧的建筑、宜人的建筑、自在的建筑、不朽的建筑等等一系列有关品味建筑的联想。说真的,要是阿兰·德波顿有缘读了洪铁城的作品《新世纪如是说》的话,他该会为这本书写出怎样一篇引人入胜的评论呵! 我和洪铁城是在1985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繁荣建筑创作座谈会”上相遇的,虽然我们认识很早,但由于我们一直都生活、工作在南北各一方,所以直接接触的机会甚少。在我的印象中,他性格爽朗、思想敏锐、博学多才。2002年第11期《建筑创作》杂志,曾刊载有关他业绩的长篇报导。使我有些惊奇的是,洪铁城原先曾在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工作过,1963年困难时期回到老家又当过一阵子农民和泥工。随后便从自学起步,开始从事建筑设计工作。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他在担任各种领导职务的同时,一直都忙碌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工作的第一线。1996年,在获得高级建筑师职称的两年后,年过半百的洪铁城又考入了北京中华研修大学,成了清华大学吴焕加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也就是在这一年,他被任命为金华市国土规划局总工程师、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建筑总顾问。 40余年来,洪铁城得益于自身勤奋好学、执著追求的品性,以及他传奇式的生活与工作阅历,使他走出了一条不同凡响的建筑师之路。《新世纪如是说》这部著作便是他一心一意做学问坚韧不拔求真理的如实写照。2000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他的代表作之一《建筑六论》的时候,我国建筑界老前辈张开济大师就曾这样评价过他:“才气横溢似洪水,意志坚强比铁城”。“六论”中进入此文集的《建筑有无论》,洋洋洒洒四万字,曾获美国科尔比文化艺术中心“优秀论文奖”,并被选进《全球网》“以示世界性介绍”。 与《建筑六论》同时出版的,还有《忧虑与责任》由北京华龄出版社出版,另一本则是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阳明清住宅研究》。在我看来,前者是散文和诗歌体的“宏观阔论”,后者是“微观探究”,而这本《新世纪如是说》,则像是宏观与微观的双向展开。这部文集容量大、覆盖面广,而且语言多姿多彩、文体不拘一格。建筑设计篇、城市规划篇、古建园林篇和生存环境篇四个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了洪铁城长期以来立足实践、不断探索的一条红线。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在学术探索中所具有的许多宝贵品格。 十分突出的是,洪铁城的学术探索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生活气息和民族气息。他对乡土、生活和对民族文化的挚爱,是我们许多从书本到书本、从单位到单位、所谓“科班出身”的建筑师所不及的。他不仅把这种深厚的情感融入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点一滴的实践里,而且,也深深地渗透到了他对东阳明清住宅、明清聚落卢宅、古代书院环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工作之中,渗透到了对武义县郭洞、俞源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对浙江磐安县榉溪村孔氏家庙发掘推介的工作之中。此间,他的《稀罕河阳》、《沉浮榉溪》、《经典卢宅》等著作和众多这方面的论文相继问世。我想,以上所述,也正是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授予他“优秀民族建筑工作者”称号的缘由所在吧。 其实,洪铁城在努力维护和宣扬民族建筑文化传统的同时,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而且做了不少有关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普及性工作。他的不少著作都是面向大众、面向领导干部的,例如《领导干部城市规划知识读本》、《领导干部体育设施知识读本》和《城市规划100问》等。洪铁城甘心为普及工作付出大量心血,这充分体现了他为建筑事业忠诚奉献的一片痴情。 洪铁城的学术探索,还具有求真精神、挑战精神和开拓精神。上世纪80年代,当我们把布鲁诺·赛维的《现代建筑语言》当作“圣经”来读时,洪铁城却发表以《对称与非对称》为题的文章,对布鲁诺·赛维全盘否定建筑的对称性提出质疑,并在副标题上清楚地写着“与布鲁诺·赛维教授商榷”。这让我十分感慨,其原因不仅是他敢对国外建筑学术权威指名道姓地进行质疑,而且还因为他淋漓酣畅的辨词,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建筑的对称与非对称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为追求真理而敢于直言的品性,在洪铁城的著作中,特别是在他的建筑评论中,有着特别充分的体现。读一读发表于《建筑师》杂志上的《多元并存、共生共荣——向叶廷芳、张良皋先生讨教》一文,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洪铁城直言直语文风的形成,除了没有私心杂念、怕这怕那之外,还与他善于缜密思考和赋情于理、以理服人的本事分不开。读一读他发表于《建筑时报》上的3篇评吴良镛先生的文章,可以进一步感受到他的高度概括能力和在理论上的深厚功底。他虽然生活工作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但是其立足点之高,洞察力之深,思维力之活跃,无不让人刮目相看。 此外,还应当提到的是,立足于工程实践的洪铁城,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有广泛的爱好:摄影、美术、书法、散文、诗歌和戏剧创作。他说,这些爱好都是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学养和素质,以求更好地从事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工作。洪铁城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的陶冶与修炼,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于他在学术探索中挑战与开拓精神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诚如著名小说家张抗抗在洪铁城《建筑六论》一书的序中所说:“在他的‘六论’中,几乎每一种‘奇谈怪论’都有文史哲经作为理论支持,旁征博引、谈天论地、文采斐然,诗情与哲理并茂,可称得上是‘淡妆浓抹总相宜’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从世界建筑领域来看,还是就国内行业范围而言,在充满了冲突、动荡、徘徊、迷茫、混乱的同时,也展示出了凝思、反省、交锋、探索和创造的新动向。这是一个承上启下、十分特殊的重要演变时期。《新世纪如是说》正是这个历史时期一位勤于实践与思考的老建筑师心声的如实记录。书名中“新世纪”的含义自然应作双重理解:这既是指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历史阶段,也是指进入2000年之后走向未来的这一新历史时期。我想,今后若要全面整理和研究中国现代建筑思想史的话,这本文集也可以说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