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作品 文化建筑 查看内容

规划与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2010-4-22 12: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09|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   规划与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浩淳 姿一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发现一个现象,世界各国的城市越来越相似,一座座摩天钢构建筑似曾相识,城市的风格越来越雷同,失去了个 ...

  

规划与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浩淳 姿一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发现一个现象,世界各国的城市越来越相似,一座座摩天钢构建筑似曾相识,城市的风格越来越雷同,失去了个性与特色。

  建筑是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载体,如何建造与众不同、又承载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城市的整体规划及规划中钢结构建筑的设计建成,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像北京的奥运场馆“鸟巢”、上海浦东的地标建筑“东方明珠”,它们与当地的传统建筑相映成辉,形成了现代与传统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风格,成为了当地划时代的代表性建筑。

  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钢结构年会上,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姚兵发表观点认为,我国钢结构企业家要充分了解国际钢结构发展趋势,使钢结构企业发展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要吸取世界知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理念,使建筑更加符合低碳经济的主题,更加充分地展现城市的特色,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建筑财富。

  目前,一些世界级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如法国当代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克里斯蒂安·包赞巴克,他以设计大胆和对环境的敏锐感受力而闻名。他主持过比利时布鲁塞尔欧共体总部行政区扩建规划、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都市开发规划等大项目,1994年,获得普利茨克奖。

  3月中旬,克里斯蒂安·包赞巴克出席北京通州国际新城规划论坛,宣讲了他坚守20多年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理念——开放的街区。他说,过去25年来,开放的街区概念流行全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具体而言,开放的街区就是沿街的建筑不应像一堵墙连成一片,绵延不绝,人走在街上,好像在穿越长长无尽头的走廊。相反,沿街建筑的高矮、大小、形状、排列形态既应有所区别,又要相映成趣。靠近街边的建筑应以矮小为宜,高耸的摩天大厦应尽量退居到远离行人的地方。相邻的街区,建筑既要有高度的统一性,又要有高度的多样性。建筑内的每扇窗户都应当有漂亮的视野。行人走在街上,无论漫步到哪里,都有阳光照耀。

  他很推崇欧洲的一些古典城市,称其实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合一,街道与街区的有机融合。街道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某种特定的精神状态,如巴黎的步行街,对行人“非常友好”。

  菲利普·歌德史密斯的理念同样值得借鉴,他是加拿大皇家建筑师协会以及加拿大文化遗迹顾问协会的成员。过去16年里,他27次来华。这位蓄着大络腮胡子、略微有些发福的中年人表示,在北京,他最喜欢后海,喜欢那里的胡同和四合院。他说:“建筑如同雕塑,是能够讲述文化和历史的一种艺术。城市是人与地的互动,人们把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空间的感受,甚至把文化和价值观一代一代地叠加进城市建筑中,使其成为文化标记,从而形成了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城市。”

  菲利普·歌德史密斯还谈了对北京通州新城建设的意见。他认为城市规划不是通用的,不能复制。

  通州早在西汉初年建府,至今有2200年历史,是久负盛誉的水陆都会和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起始于此,北运河、潮白河、凉水河等10余条河流与其交汇。

  菲利普·歌德史密斯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是因距离而产生的。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旅行,城市也变得越来越相似。当人们在忙着现代化的时候,传统精神不知不觉间失落了。”因此他认为,北京通州新城建设,不应当复制阿姆斯特丹、巴黎或者纽约的滨河区,而应当回望历史,找出自己文化的根,建设一个中国版的滨河区。

  菲利普·歌德史密斯认为,中式建筑的“根”不在于砖瓦、砖墙,而在于社会结构。四合院在中国历史中存在,是因为中国人有四世同堂的传统。正是家族同居的社会结构,影响到中国的建筑风格,才出现了四合院这种独特的中式建筑。

  他承认,保持传统文化与民族特性并不容易,需要运用更多的技术方法,把文化和传统融入到建筑中去。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