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后世博契机 助力上海城市转型
后世博时代,正值上海处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抓住世博会的契机实现上海“十二五”的新一轮大发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上海市政府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福庆。他认为,上海将通过黄浦江两岸、新浦东等新一轮城区开发建设,带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功能重塑,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行情危险!散户应该尽快离场? 哪些股票值得满仓买入? 某些股很可能还要涨50%! 机构资金目前已发生大变化 其中,作为上海经济前一轮持续快速增长突破口的浦东,面对新一轮上海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新浦东势必要成为率先的率先,在更高的层面上加速上海的经济转型。 城市重心从中心城区转向郊区 中国经济时报:世博会以后,上海未来的城市区域重心将会发生怎样的转移? 孙福庆: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闭幕以后,上海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将通过城市发展布局的优化调整,统筹中心城区、郊区以及重大功能片区和产业带发展,带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功能重塑,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从城市建设的重心来看,将逐步从中心城区转向郊区,尤其是郊区新城体系的建设将成为未来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环节之一。上海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曾提出建设嘉定、松江、南汇(原临港)、青浦等九个新城,规划总人口540万,重点发展松江新城、南汇新城、嘉定新城。目前,这些新城的功能和规模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世博会后仍需要重点建设。 从城市功能升级的重心来看,世博会园区和大虹桥地区将构成上海未来城市功能升级发展的核心地区。其中,世博会园区的后续利用将是主要亮点。对于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我们研究提出通过打造引领性、标志性、全球性的中央活动区(CAZ),以顶级国际交流功能为核心,兼具行政商务办公、公共活动、文化博览、高端会展等多元综合功能,形成对区域空间和产业布局的聚焦和辐射效应,成为上海未来全球城市的经济、金融、投资、管理与控制枢纽。大虹桥地区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轴心,包括长宁、普陀两区和嘉定、松江、青浦、闵行四区邻近虹桥商务区的部分。该片区定位于上海的西部中心,是以国内外贸易、高端商业商务为引领,直接辐射和服务长三角的区域,也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 浦江两岸开发规划将出台 中国经济时报:黄浦江两岸开发在世博会后有什么新的打算?据悉,上海“十二五”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年内即将出台,这将对今后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产生怎样的影响? 孙福庆:黄浦江两岸开发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十年前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提出了“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规划目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和成功举办,更加坚定了上海市委、市政府进行黄浦江两岸开发的决心和信心。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黄浦江两岸的沿江生态环境、滨水景观、基础设施等有了较大改善。世博会结束以后,黄浦江两岸开发将作为“十二五”中心城区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沿江岸线极为宝贵的土地、滨水、文化等综合优势,以商务功能深化开发为重点,着力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制定总体开发规划。通过开发高端化和专业化的商务、商业楼宇以及特色文化设施,打造形成以金融、贸易、航运、会展、文化、创意、医药、航天等为主题,产业能级强大,分段特色突出,生态景观优美,绿色低碳的连绵、组团式高端商务带。 二是明确沿线开发重点。外滩—陆家嘴地区重点要提升核心CBD功能,通过功能完善和提升,增强其对国际要素资源的指挥、控制、协调和辐射功能,并沿世纪大道向张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延伸,为功能拓展提供纵深和腹地,形成与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相适应、具有国际经济要素资源配置能力的洲级CBD。世博园区要借鉴伦敦等城市经验,打造中央活动区(CAZ). 三是完善沿江功能空间布局。打破原有空间结构的单一性、片段化和不协调,以黄浦江为轴线串联陆家嘴、外滩、世博园、徐汇滨江等各功能节点,打造形成以陆家嘴—外滩、世博园区为“核”,以沿江专业化商务区为“组团”的功能骨架,构建形成错位互补的“串珠型”高端商务带发展格局。 四是创新整体开发思路。实行沿江商务带分段式开发,充分挖掘各功能区域的文化内涵,打造“乐章式”景观生态和天际线,充分利用各功能组团的地下空间,通过继承、调整和再生相结合,彰显“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内涵,实现人文、建筑和空间发展的结构平衡,滨水景观、城市建筑、交通组织与公共空间的有机连接和协调一致,更好地体现土地、空间等资源的集约利用,凸现商务与交通、商业、文化等配套功能的集聚效应,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 新浦东要成为率先的率先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原浦东新区和原南汇区的“两区合并”之后的新浦东,世博会将给其带来怎样的开发、发展机遇?上海应如何抓住世博会的契机发展? 孙福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承办的又一件国际盛事,影响面之广、参与者之众、工作量之巨、持续时间之长史无前例。在申博、筹博与办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例如,世博文化资源,包括各类文化设施资源、文化产品资源、文化演出引进渠道资源、文化企业与文化经纪人资源、文化展示技术资源等;世博网络资源,包括国家主体网络、国际组织网络、城市网络、企业网络、媒体网络、人气网络及区域合作网络等;世博服务资源,包括服务设施资源、标准资源、平台资源等;世博人才资源,包括组织协调人才、各类专业人才、国际化人才和志愿者队伍等。这些资源可以充分运用于升级城市产业、拓展和优化产业链、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用于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城市安全运行能力等,能够为上海及新浦东未来的发展带来独特的发展机遇。同时,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更将成为新浦东的核心增长极,带动整个区域的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上海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新浦东的开发对于上海今后的转型产生怎样的推动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孙福庆:上海经济前一轮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以浦东开发开放为突破口的,而目前上海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新浦东势必要成为率先的率先,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更高的层面上加速上海的经济转型。 一是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域在陆家嘴,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域在洋山港及南汇新城,要唱好建设“两个中心”的重头戏,新浦东的作用不言而喻。 二是率先实现经济结构的“华丽转身”。经过20年的开发开放,浦东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领先的产业集群,原浦东新区和南汇区两区合并、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给新浦东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实践科学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新浦东可充分利用世博后续效应,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型产业,发挥各功能区对高端服务业经济要素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加速经济转型,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对金融、贸易,南汇新城对先进制造业、物流业等,张江高科技园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等的集聚效应和载体作用。 三是扩大综合配套改革的影响力。两区合并后,浦东一整套先行先试的机制和政策受益范围将扩大两倍以上。这意味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域扩容了,上海实施国家战略、服务全国的平台放大了。 同时,新浦东在行政机构设置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的改革尝试将为上海未来的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宝贵经验,形成更深远的示范效应。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在下一步的开发中激发出新浦东对于整个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孙福庆:制度创新,如在长三角地区形成统一的市场运作制度和更紧密的区域合作制度,促进产业一体化、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推进共建,以共建上海“四个中心”作为区域协同共赢的突破口,深化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整体转型,加快推进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园区共建,如共同建设“长三角中心城市金融合作圈”等。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