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上海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我们的行业来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5月18号,住宅与城乡建设部印发的2011到2015年的规划纲要要求我们加强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我们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促进建筑业信息进步和管理的提升,说明我们的社会对我们整个行业的重视也让我们一些思考。我们在一起共同来探索我们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迎来了2011“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我是CCDI的陈康,我受“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主办方的委托主持开幕式。首先我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新立方”作为一个建筑文化的论坛,以传播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今天是第四届,本届论坛由上海市建筑协会和同济设计院有限公司,CCDI集团共同举办,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们到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上海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副站长,上海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张可先生。上海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建筑协会理事长吴之光先生。上海杨浦设计企业协会秘书长,上海经委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院长。还有来自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同济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丁洁民先生,同济大学建设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健先生。来自CCDI有限公司的陈继良先生。出席会议的还有很多行业的领导和知名的专家、工程建筑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负责人,各大设计院的建筑师,施工单位的负责人,产品技术供应商的代表等等,应邀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建筑报,时代建筑,建筑时报,CCDI新空间等媒体,我们邀请了建筑学会网站为我们本届论坛做独家文字现场直播,再次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有种的感谢。下面有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丁洁民先生致欢迎词,大家欢迎。 丁洁民尊敬的吴之光先生,张昆先生,我们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行,同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由上海建筑行业协会,上海建筑学会,CCDI中建国际和同济大学建设研究院举办的“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我代表东道主同济设计院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真诚的欢迎。 “新立方”是一个建筑文化论坛,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为宗旨,已经成功举办两届,我们希望在前两届的基础上带来新气象,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今年我们的主题是BIM在建筑业应用与趋势。住房和城乡建筑部明确指出,“十二五”大力推广新技术在工程当中的应用。 本届论坛将围绕这一热点问题邀请了高校,设计单位、业主单位、企业、软件公司等各行业专家给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希望大家对BIM在建筑当中的应用有更新的认识。我也希望大家对BIM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此外同济设计院今年得以为本次论坛提供一个比较良好的场所,希望大家在这里渡过美好有收获的一天,最后预祝本次论坛获得圆满的成功,祝各位嘉宾来此有所收获,谢谢大家。 接下来请CCDI集团CEO单增亮先生致词。 单增亮: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们为行业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这次“新立方”能够走出我们自己的家门,以同济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和上海建筑学会共同举办这次论坛意义非凡,标志着“新立方”已经从一个CCDI企业内部的交流活动开始逐步成为一个行业的论坛,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新立方”,关心CCDI各项工作的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学会领导和各位的新老朋友们,谢谢大家。 从“新立方”论坛创建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履行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宗旨,倡导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大力推广科研成果,新技术产品尝试新业务展开模式,这次“新立方”以BIM为论坛主题,作为行业的热门话题并不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新技术,更是一种新的运作模式,BIM的应用必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意义。任何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既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政府管理部门的扶持和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各位的支持。我们希望借助“新立方”论坛这个契机,能够和领导、专家和同行们进行交流和学习,创造出更高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而为行业的整体发展和增长贡献一份力量。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大家。 下面有请上海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秘书长邢国伟先生致词,大家欢迎。 邢国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在同济设计院召开,作为主办方之一,我代表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近十年来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随着国家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大,建筑设计行业也取得了蓬勃发展。现在行业所处的大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之前的增长是否能够持续面临着许多的未知数。值得欣喜的是,面对很多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很多的建筑企业已经着手进行变革,主动有意识的推进一系列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务模式的创新、体制创新等等。对于整个建筑设计行业来讲,要想取得持续发展也需要变得和创新,要依靠行业的力量,上下联续,整合资源,加强彼此间的学习与交流。“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多多学习和分享,在学习中提高,在分享中借鉴,学会也会一如既往的为大家做好服务,让我们大家为行业的发展携手共进。 最后预祝“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健康快乐。谢谢。 最后请我们上海建筑协会理事长吴之光先生致词,大家欢迎。 吴之光: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我是第四位致词,内容都差不多,再念一遍也没有什么意思,就算了。我想我还是最近我上次也讲过,就是说最近我听到复旦大学的教授跟我讲,他说吴院长,中国的国学文化实际上就是三文化。什么三呢,就是说以前我们年轻的人还不知道,就是我们有一个“老三篇”、“三面红旗”、还有“三个代表”等等,说为什么呢,讲“四”的话太多,太多人家不愿意看,讲话太多人家也不愿意听。“二”的话太少,又不到位又不尊重,所以“三”最好。我也讲三句话。 一个就是很高兴大家欢聚在这里共同讨论BIM。 第二句话就是BIM它是一个提高质量,加速进步和减低成本的特征,相信它一定会是我们建筑设计的趋势。而且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只要政府重视,合理的市场需求,这个行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 最后一句话,相信大家在会议当中有很大收获,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也谢谢大家。 陈康谢谢四位领导热情洋溢的致词,今天的开幕式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精彩的内容由同济大学的王健常务副总裁主持,有请王院长。 王健: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们今天上午的论坛比较紧,一共有5位嘉宾跟我们分享,很简单,我的话很短,我手里这个牌子,5分钟、2分钟,1分钟,我自己肯定在1分钟之内。那么首先登场的是我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东电脑的副总经理张为民,有请。他将跟我们分享智慧城市和云计算。谢谢。 张为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新立方”文化论坛,本来我们所做的新技术行业跟建筑行业是有一些跨界的,所以说这次我感觉有一些诚惶诚恐。这次我们报告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下在智慧城市一个场景中我们在建筑行业有没有一些新的机会,一些新的技术的展望。 首先我还是想简单的说一下我们因为不是做设计的,还是要再一次的说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也是一个月前收到王总的邀请来参加这样的一个论坛,当时我们还是特别犹豫的。我想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就是说,我们是做新技术城市的一个新的设施和服务,我们也是从我们的角度来共同见证这样的一个智慧城市,我们也是想从我们自己看一个建筑师在信息技术当中的一个角色。 我想我们目前主要的工作是在智慧城市方面,今天我也是在这样的一个范畴开展这样的一个内容。 想借用上海世博会的一句话,智慧城市是智慧让城市更美好,我想我们在世博会这样的一个去年成功举办的影响下,我们通过智慧的科技,融入现在的城市环境,主要是为了人们的工作、需要、生活和娱乐,通过我们智慧的服务和智慧的科技,可以创造更多和更好的服务。我这边也是比较强调这个服务,我想跟“新立方”论坛的宗旨这个科技和服务也是比较接近的。 我们现在在前面从事智慧城市工作当中,在今年的项目里面总结了一下在各地的城市的一个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大概的状况。从新加坡99年开始提出智慧国这样的一个理念,主要做了一个十年的咨询产业发展规划,以咨询技术为技术做了一个十年的发展规划。第二个就是首耳,应该也是在99年,也围绕着无所不在的智慧的概念,主要是通过网络的技术和一种泛的服务,为城市各个方面做了一个新的规划。阿姆斯特丹的这个计划是一个可持续的理念,我想北京可能大家,我们前面看到的,我们中建集团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一个单位,北京主要是以互联网为抓手,主要在传、感、知、用、和安全的方面发展北京的智慧城市,打破政府的条块分割和一个制度的管理。上海的话主要在世博会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今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在8月25号又颁布了一个《三年发展纲要》。我想上海在世博会的背景下,关注的是一个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城市的产业化以及城市环境。上海有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是说它先做了一个试点,去年在世博会大的场景下,在全世界各地的城市各个方面的企业和行业来参与,对将来一个城市的发展做一个示范和应用的验证,或是说一个设想。重庆大家也比较熟悉了,它有一个畅通、平安和健康的一个城市,我们也刚刚跟重庆签订了一个项目,主要是帮助重庆市和重庆的区县做平安重庆的一个大的方案,而且做一个由投资、建设、运营然后再转移的商业模式的业务。刚刚形成了一个合同的协议书。深圳的话我想关注的是一个生态环境,主要是讲产业和智慧的关系,这就是大概的一个情况。 我想我们在智慧的概念下,我想业界影响比较大的就是IBM提出了智慧星球和智慧城市是在07、08年的时候提出的,主要就是更加的智能和互联,关注城市服务的各个领域。另外一个就是思科公司也是在09年提出一个智慧互联城市的这样一个概念一个理念,然后进行宣传。它主要强调的是在城市里各项服务相互之间互相的交互和无所不在的访问。MIT也提出了利用多各学科综合方法的整合。这是我们现在看到行业的一些观点。 这个模型是我们今年在武汉帮武汉市政府做智慧城市框架第一轮设计整合的一个资料。我们对智慧城市的框架主要从三个运营方面来关注,我们本身是做信息技术的,我们正面来看主要是感知、互联、共享和协同。我们建筑行业在右侧这样的一个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的资产,包括建筑、交通、水资源、电力等等这些方面这是一个城市的物理的范畴。我们在信息技术和物理范畴的相互的作用,我们主要是服务和我们城市里面的市民、企业和政府,所以我们现在回头从顶层来看,从服务的角度来看,在这个城市里的参与者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然后我们在不同的领域,在信息技术和建筑或是设计领域我们进行怎么样的一个整合。因为这个城市的规模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在智慧城市框架模型里面从服务的领域提出这样的远景和目标,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打通信息技术和目前城市的物理资产之间的纽带,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出来的在这三个纬度方面的一个智慧的模型。 如果看到刚才这样的理念之下的话,我们怎么样看这样的智慧城市呢,我想智慧城市我们在这里里面做一个小的浓缩,基本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简单的6个行业服务,食品安全、平安城市、交通、政府的公共服务,还有医疗等等。原来在我们城市里面这些行业的服务或是说各个领域的服务可能相对是各自独立的发展。建筑行业里面也有这样的专业领域是独立发展的,随着新一代技术的发展,在这些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融合,所以我们强调的社会城市服务的融合,就是在行业原来的基础上,做更加的智慧,用新一代的技术把行业服务做的更好,另外把行业之间的这种边界,能够把安全的服务提供给市民,能够把食品服务提供给医疗或是其他行业,从而进行充分的协作。 在这样的一个服务的理念之下,这是一个技术的架构,技术架构主要来看的话,最下面一层是我们主要讲的物联网这样的一些领域。现在我们如果在设计行业的话基本上就是设计的终端,在这样的建筑领域里面各种智能设备,很多都需要智能化和感知。网络层也比较容易,我们现在主要的工作主要是在云计算和这样的运营服务的建设上,还有这种服务之间很多的协同上面。通过这样感知到这样的信息和数据,通过这样的整合,用我们原来这种各个行业形成更加好的服务,并且把行业之间的服务进一步的协同。这是一个我们将来设计的架构。 我想今年上半年我们做的智慧武汉的案例当中,我们也是按照这个基础框架来实现的,基本上就是在感、传、知、用上进行工作的。在这里我展示一下,数据层的整合方面,我觉得它跟运用也是比较接近的,就是在计算机运用行业的一个数据的平台。我们在这里设计的是一个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的基础库,是这样的一个定义。然后把人口、企业、空间、地理、物品这些进行数据库的建设,从而进行交换,为各行各业进行服务。我们这个数据库的支撑,这里面有各行各业的数据库从而进行整合。这是武汉的一个工作。 我前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智慧城市方面目前的一些动态。这是一个新的情况,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的。现在的确是这样,原来90年代末的时候我们参与到一些3A,一直到5A、6A的智能建筑的发展,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现在在目前一些经常讨论的工作,就是把原来的一些在5A或是6A当中是不是可以共同的整合,站在使用者的纬度和不同的纬度当中看这个服务。我们目前也在讨论,我们最近也参与了一个浙江勘察设计院的一个项目设计一个科技园区。从客户的角度,用户的角度,和从建筑本身的角度进行新的整合。这是一个智能化的目前的一个新的技术。 我们看一下设计,设计的话这个建筑设计和智慧设计我们也是看到了这样的一些情况,就是说在建筑设计生命周期的整个阶段中间,一般我们的建筑设计会是从规划以后开始,然后进入设计一般是在建设的中期才开始,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这样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规划越早的时间,它可能对成本的影响和功能的影响越大越到后期对功能的影响越小,而你如果设计的变更在越早的时候你对施工的影响越小,越晚的时候对建筑影响越大。我们当时讲了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说,考虑到这样的一个,这是我们大概主要的现状。现在我们是不是考虑把建筑设计和智能设计通过一个整体形态考虑,这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我们想在智慧城市这样的一个更高的范畴下看智慧建筑我们怎么样来做,我想是不是我们今天提出这样的问题会更好。这样的话如果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可能会更关注于在规划里面,讨论建筑和智能的关系、城市的关系,在前期的投入对今后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并且对将来整个设计和规划的影响也是最小的,这是我们现在看这样的一个建筑和设计以及智慧之间的关系,对时间和纬度的关系。 再看一下更细的一个领域,就是建筑智慧的领域里,我也是刚刚在研究这个难点。基本上碰到的是海量数据计算的整合啊是比较昂贵的,应用型比较强,信息化的人才也比较缺乏、投入也比较弱,协同比较困难,智慧城市整个的实践目前我们的经验,包括我们自己也都是刚刚开始。我想这样的一个情况我讲云计算之前我讲一个建筑服务的模式。我也是在关注建筑,也是最近想的,最早的时候我们居住在自己的房子里面,这个房子是我们私有的是一个专属的服务。到了现在城市里面,在城市化发展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有这样的公共服务的建筑设施和一些按需服务的一些收费服务的设施,因为这样的一个模式的转变,我们原来可能个人很难分享这种卓越的设计,最好的空间,我们一个家庭一般都是一两百平方米这样的建筑,因为这样模式的改变,可以把这个一流的环境和美好的服务跟大家分享。 如果我们按照云服务模式看的话它是一个按需服务的一种模式,另外他提供普遍访问的能力,另外可以把这个资源和数据进行整合。我想通过这样的模式,在我们这样的设计行业或是工程行业觉得这是比较昂贵的或是难弄的技术要求来实现,通过这样的服务模式的变化可以带来海量的计算的能力弹性的空间,你需要多少就是多少,可以随时随地的访问。这样的一些服务你可以购买更好的东西,但是用的是更低的价格和更低的成本的变化。今天我们更细节的一个应用的领域,我们看BIM,我也是很冒昧观察了一下其他的一些观点,BIM主要打通了建筑行业的另类的的机制。我们在建筑行业之外也有这样的活动,我想也要关注一下BIM在将来智慧服务方面潜在的价值,我们觉得它的价值应该更大。所以我们讲BIM的数据模型,将来和云计算和互联网结合以后,对我们的城市会产品什么样的影响,对食品安全、医疗、交通、智慧城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前我们没有BIM这样的模型,然后我们将来在旁边建立一个BIM的数据库,从而进行整合。 我在这里也是简单的讨论一下建筑行业我们一个跨界的看法。最后一点就是说,因为也是回到“新立方”论坛这样的一个主题,就是说,建筑的新模式。因为这一块我们确实没有做太多的工作,就讲一下我们目前在嘉定做的一个方案。刚才我前面讲的方法来看的话,我们做智慧城市的时候注重的是概念设计和总规,然后我们下面会做一个验证,验证以后再做实施。这样的话我们在这个里面会强调总规和验证,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很大的验证,就是说它作为一个更美好的城市有一个规划和理念,整个世博会在180多天的时间里面做了很多的验证。我前面讲了在前期规划当中做很多的投入,如果你前面没有做有效投入和验证的话你后续的服务可能成本会很高,所以我们也是在通过这样的一个理念来看。我们在嘉定的项目里面先是研究,然后建模然后再验证做这样的一个规划。我们做完规划一定要验证,而不是马上实施,这是我们的同行和客户交流的时候一个重要的纬度。当然我们这里面也涉及到智慧城市领域一个应用的部分。我们在嘉定的项目里面现在在做这个验证中心,就是把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安全、包括智能建筑等等的运用做一个大的运营中心,做一个它的窗口以及云计算的服务平台,同时也做一个验证的中心。 我们做到现在正在做一个畅心的方案,现在的话就是说,当然我们也没有关注到建筑本身,我们关注到建筑的智能化,它会有很多的服务的潜力。我想我们通过这次论坛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看看以后是不是在这方面有一些尝试。前面模型的话我们在个智慧城市的基础架构上会希望城市能够加上运用,在技术建筑方面进行整合,在城市平台上进行整合。所以我想一个创新的思考的话,我想对下面工作的展望或是一个看法就是说,从我们做的信息技术行业,或是从智慧城市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跟建筑行业的同事们,和各位专家共同合作,能够推动智慧建筑产业更加的智能化、更加全面的互联,以及通过进一步的整合,为建筑本身使用和建筑行业以及其他的行业提供这种新的服务。这是我们下面更愿意跟大家探讨的。 最后我们希望还是回到通过建设更美好的城市,更智慧的城市,为个城市里的市民、企业和政府提供更美好的服务。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