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教育 查看内容

2011“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北京站)

2013-8-25 22:0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74| 评论: 0

摘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2011“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北京站现场,首先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宏业,来自CCDI北京区域,受商务部的委托,今天上午的美好时光将由我和大家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2011“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北京站现场,首先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宏业,来自CCDI北京区域,受商务部的委托,今天上午的美好时光将由我和大家一起共享。在活动开始之前,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巡视员徐宗威先生。

  北京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国忠先生。

  还有很多到场的来宾,我就不一一介绍了。现在我宣布今天的活动正式开始。

  第一项活动是领导致词。首先有请CCDI集团技术管理领导陈康致词。

  陈康:尊敬的各位来宾,上午好,续2011年“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上海活动之后,北京站的活动今天正式拉开序幕了。首先我代表CCDI全体员工对今天到来的嘉宾和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CCDI各项工作的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学会领导以及CCDI的新老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立方”作为一年一度的盛世,今年我们已经是第四届了,我们从2008年的新建筑、新技术交流活动中开始,我们本着为行业人士搭建一个交流平台的初衷,我们追这样一年一年做下来,从以公司内部交流为主,逐渐我们向整个行业和社会开放,我们希望“新立方”能成为一个真正在行业论坛和互动的平台。新立方创建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努力履行着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宗旨,倡导创新思维和创新的理念,大力推广我们新科技的成果,新技术的产品,尝试新业务发展和展开新的模式。这个宗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包括我们CCDI内部,许多建筑设计企业已经着手进行着变革。主动有意识的探索和推行一系列的创新,包括我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务模式的创新,体制创新等等。

  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既离不开我们企业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各界的关心支持,离不开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增长。希望借助新立方论坛的这个契机,我们与行业内的领导、专家、同行们一起进行交流和学习,共同创造出更高和社会效益,从而为我们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增长做点工作。

  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对本次活动多提宝贵意见,使我们“新立方”的论坛能够在以后能够更加完善,真正能成为行业上下联系,资源整合,信息传递,激励创新的平台。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热心支持和参与,并预祝咱们的“新立方”北京站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谢谢陈总,下面有请文主任为我们致词,大家欢迎。

  文会平:各位新老朋友早上好。我要说的就是六个字,一个是感谢、惭愧,报告。感谢中建国际一直以来对这个平台的搭建和支持,给我们提供这么一个好的交流的机会,第二个感谢要感谢所有的演讲嘉宾,能够把他们的成果待到这里和大家分享。第三感谢各位代表,这么多年一直支持这个活动。第四感谢赞助商,谢谢你们把好的产品和技术带给我们。

  惭愧是因为这个学会和CCDI一块组织的,我参与的非常少,我非常抱歉。

  第四个报告一下,我们学会马上要换届了,新届的领导对学会的工作,可能会更进一步支持我们做各种各样的活动,谢谢大家。

  感谢文主任。今天上午我们的活动会分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下面正式开始我们上半部分的演讲。

  首先欢迎徐宗威司长为我们发表演讲。有请。

  感谢徐司长的精彩演讲。徐司长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推广引导我们更多的思考。在我们这个行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所肩负的是社会责任。让我们大家再此以热烈的掌声向徐司长表示感谢。

  罗能钧: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我受王总的委托,来到这个舞台,就是表达一下我们这个项目对技术运用的需求。首先感谢CCDI给我们提供这个机会,让我们了解和学习最新的技术。

  这个项目呢,可能大家比较熟悉了,我还是简单的介绍一下,有一些还处在方案设计的报审阶段。那么Z15这个项目是在北京的CBD核心区,占地面积1.15公顷,将来主要是甲级写字楼,办公、工具,顶楼观光。原来有酒店设计,现在取消了,地上超过100层,地下七层,这将会是北京的第一高楼。

  那么这是目前方案设计主要的技术指标,因为我也是过来三天,也不是很了解,拿目标来看一下。现在目前方案正在调整,政府对这个项目比较关心,我们集团的高层也比较关心。

  下面它总的定位就是三个,一个是叫国际性的地标,一个是一体化的商务区,还有人文公园,希望它变得有文化。

  那么现在开发的理念,主要是想表达一个中国的,因为北京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这个建筑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所以希望通过这个外形表达一个卓尔不群和东方神韵。

  当然了,刚才已经讲了,建筑有没有文化,除了这个外形以外,希望通过功能来体现,就是它能不能获得一个尊贵的身份,不仅仅是形式,还有内容。所以我们现在希望通过通透舒适的内部空间,便捷高效的交通组织,以及低碳环保的建筑环境,和高效优化的设备,来表达这种对尊贵内涵和气质。

  那么Z15这个项目作为CBD的核心区域现在的制高点,就是刚才说的大裤衩和国贸三期,这个成了引领CBD门户,发挥世界性形象的地标作用,将会成为北京新的城市名片。

  这个建筑其实方案的设计也是我们的政府,集团的高层,还有建筑师共同对这个项目采取一个定位的过程,就是我们要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所以说呢,在价值观和取向上有趋同。现在对我们建筑来说,我们希望找出一个超高层的建筑的精辟,我们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开发CBD和城市综合体,超高建筑作为城市的名片也好、标志性的建筑,现在全国各地也是如火如荼。上个月的23号到29号,我们对中国在建和已经建成的超高建筑做了个调研,比如深圳的金鸡大厦和平安大厦,香港的IFC和ICC,还有广州的西坛和中坛,上海的经贸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还有上海中心,就是某些已经建成,或者开工的我们做了一个调研。我们觉得在中国建超高层,400年、500年都不是问题,但是能不能把超高层建成一个有文化的超高层?面临很多很多的挑战。所以我们希望集成全社会的优质资源完成北京的超高层建筑。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也想到,在超高层建筑里面谈到的,设计各个专业的协调,设计与施工的协调,这个都是制约超高层,影响超高层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那么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有些我们已经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具有广阔前景的BIM技术,所以我们在这个项目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我先说一下这个项目管理模式,12月22号,中信集团拿到这块地,今年3月17中信集团和香港九龙仓签了一个合作开发的协议,后来因为投资股权,和法律约束,九龙仓推出,中信集团独立做这个项目,现在我们根据这个项目成立了一个公司叫做中信合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管理这个项目的开发。那么现在我们基本的想法,业主的项目管理力,我们配制到有专业技术背景,有一些综合管理能力这样的人员,能够识别和选择优质社会资源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单一责任主体这样的优势来完成这个项目。设计我们希望设计总包做这个,施工我们希望由施工总包做这个事情,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做。

  那么项目公司现在在运用方面,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运营管理部,那么这个主要的职能之一,就是推动和得到利用技术和管理平台协调设计采购和施工,那么这个项目的基本想法,因为Z15项目做成是中信总部的大楼,将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信房地产总部加入。我们希望从学术周期,从这个层面肯定有这个目的,但是在超高层全过程的应用,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成功的工程案例,所以我们这方面也存在一些担心和忧虑,今天到这个论坛上,也想表达这种想法。

  现在我们在想,这个项目的应用,那么现在我们在业界有这样基本的认识,费用BIM的应用最大的受益者是业主,因为它是直接对业主提供便利。我们也看到了美国市场的调研,09年的美国市场,70%的业主在BIM技术投资上得到了汇报,但是回报大小不一样,有的可能10%几,有的100%多,现在有30%的人没有得到回报,是什么原因?是组织管理的原因、软件的原因还是技术的原因?我们2011年或者201年BIM的应用会是什么情况,尤其在大的项目。我们现在用BIM技术和不用BIM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为业主带来什么好处?我们建筑环境是比较粗放的管理,只要有好的技术,应用可能就能获得比较好的改进。或者说,不用新的技术,只是在管理方面做一些调整,可能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收益。那么这是业主方面这种需求比较明显,但是我在想,设计方、施工方,施工方包括总包和各个专业分包,他们自身有没有需求?现在施工单位的应用,都是表面化,没有投入真正的应用,因为我也参加过好多的投标,大型标的投标,我们的业主有的对BIM的要求,有的施工方就做了BIM的方案,他们最多只是在前期做了BIM方案而已,比如做一个动画或者其他什么,而真正的过程中并没有用。设计方我们现在也在做,现在在概念阶段应用了,我说为什么用?他说因为你们业主的要求不断变化,我要不断调整,我要不断换图我很麻烦,建筑模型我就要来回调整,这就是内在的需求。假如有内在了需求,我想应用BIM,我们供应,为这个项目共同增值,这个目标不算太远。针对我们这个项目而言,这不是一个宏观问题。

  现在对这个项目的应用,需求还不是很清晰、很明确,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今天提出来,希望大家能够不吝赐教。一个就是我们业主我们BIM的工作团队怎么建立,配备什么样的人员才可以完成。我们在香港也参加过用BIM的这种工程,那么好多都是在建设阶段,后来因为物业管理的另外一个团队,以及国际上的原因,都是阶段性的用BIM,软硬件配制,就是在建设阶段,我要对各个BIM的模型解决,维护、用心,更新,这个也可以需要配备什么样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这个我们现在也在考虑。

  第二呢,就是我们BIM应用的实施方案作为业主方,建模分工集成分工怎么做?我在上海中心调研一下,当时他们说用的过程中间,碰到最大的问题是营建问题,跑不动,模型太复杂了。跑不动,将来需要把模型的分解要细化,出一个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第二个问题就是BIM的合同,一个相关合同的BIM条款,那么我们现在马上要签了,现在把BIM模型尽管他们做了,没有作为一个常规的设计成果没有提供给业主,我们是不是需要在设计合同里面加入要求提供BIM这种条款?是不是需要其他一些技术要求?

  第三就是应用方式,我现在想,这个项目我们的设想是全过程的应用,但是这个应用是局部还是整体的应用?是逐步到位还是整体推进?复杂结构在设计现在挺多,对整体项目的应用怎么切入比较好?

  第四,就是当现在这些问题清楚了以后,我们可能需要有一个共同认可的方式。现在上海中心也是,我们做BIM有多少钱,现在参与做BIM的,总包、业主、设计方、专业分包,林林总总加起来有100多人,但是没有额外的费用。就是现在算,业主都说,改完以后再说,这种方式可能不是太合适。我希望有共同认可的预算,然后我们确定付款方式。这是我们现在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谢谢大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