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汀溪发现革命纪念建筑燕雀堂
端掉匪巢后,在这里庆功 商报讯(记者 龚冉 通讯员 郑东)随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进行,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有价值的建筑及文物。近日,普查小组又在偏远的同安汀溪汪前村军山自然村,发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纪念建筑―――燕雀堂,它也是这一时期共产党人重要会议地点。 燕雀堂是汪前陈氏祖厝,坐东朝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2006年屋顶翻修。 该建筑群由中部的前、后二落大厝、天井、榉头和大厝左、右各二列护龙及大厝前的双列排屋、梳妆楼等近50间房屋组成,总面宽约46米,通进深44米,整体建筑墙体均由石块砌建,厚实坚固,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型山区民居建筑。 在调查中,汀溪文化站站长刘镇良和汪前村陈彬翁老人向普查人们叙述起70多年前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斗争。 燕雀堂往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南地区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二个支队,牵制敌人,配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1933年成立的红二支队主要活动于安溪、同安、南安地区,红二支队全体战士在李剑光、尹利东、彭德清等率领下,与敌人周旋转战于崇山峻岭之中,先后历时3年多,同时在汪前村也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1934年由于蒋介石调集多支部队进驻闽南,极力收罗变节分子。因叛徒出卖,数位领导和革命同志牺牲,革命士气受到一定挫折。1935年春,上级决定彭德清接任第二支队政委,组建了安溪龙门支部、同安五峰支部,主要斗争的目标就是坚决消灭盘踞在汪前村的同安国民党军连长、大土匪吴英,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开辟游击战区,主动打击敌人。因此汪前村成为安、同、南游击战的主要斗争地区。1935年农历6月15日清晨,任红二支队政委的彭德清率领40多位游击队员从燕雀堂出发,直捣匪巢,焚烧匪首吴英住处,抓获土匪兵2人,缴获长短枪6支,子弹数百发,烧死、击毙匪兵5人。 战斗结束后,全体参战人员集中在燕雀堂前的大埕,并召集群众开大会,听取彭德清同志对这次战斗进行总结报告和革命演讲。汪前斗争轰动了闽南地区,厦、漳、泉的交通要道、码头、港口戒严数个月,对当地国民党政权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极大地鼓舞了革命斗志。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