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建筑业呈现“十大亮点”
建筑业是湖北省的传统和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从建筑业发展的实际看,面临着极好的形势和加快发展的机遇,正步入“黄金发展期”。
5年来,全行业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制增活力,稳步推进企业改革。至2007年底,全省集体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基本结束,653家国有建筑企业,已有463家完成了改制任务,占到总数的71%,一批大型建筑企业改制工作取得突破,增强了企业活力。
湖北省建筑业通过改革,重新分类、整合,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队伍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07年底,我省共有建筑业企业6209家,工程监理企业240家,造价咨询企业287家,勘察设计单位563家,从业人员127万人。我省建筑业已形成集勘察、设计、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制品、机械生产、物资采购供应和建筑科研教育等于一体,能满足各类工程建设需求、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产业队伍体系。
湖北省建筑业总产值实现两次跨越,连上两个千亿元台阶,建筑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稳居全国前10位,在中部省份名列第一。2004年建筑业总产值过1000亿元大关达到1114.33亿元,2007年过2000亿元大关达到2110.8亿元,为2002年的3.3倍。
5年来,湖北省全省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38.98亿元,为前5年的1.83倍,年均增长12.72%。5年来建筑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全省建筑业实现利润总额184.49亿元,是前5年的5倍,年均增长40.06%。全省建筑业上缴税收总额278.36亿元,是前5年的3.33倍,年均增长25.23%。
5年来,湖北省全省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81.55亿元,近50%是通过建筑业实现的,形成的生产能力,拉动了工业、交通、电力、建材、冶金、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湖北省全省建筑企业在改革中推进资产重组,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涌现出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从企业资质等级看,高等级企业增加。全省共有特级企业11家,一级企业235家。从经营规模看,产业集中度得到提升,建筑业总值超亿元的企业273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48家,超10亿元企业26家,超20亿元企业15家,超50亿元企业6家,超100亿元企业2家。
截至2007年底,湖北省建筑企业总数比2002年末增加3056家,其中总承包企业增加232家,专业承包企业增加1865家,劳务企业增加959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小梯次结构合理,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配套成龙的建筑业队伍结构体系。 截至2007年底,我省建筑企业涉及所有施工总承包和劳务分包领域,专业承包领域涉及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等45个专业,覆盖面达到75%。同时,全省建筑企业大力实施多元化经营,围绕产业链前伸后延,大力发展钢结构、幕墙生产,涉及房地产等领域,初步形成了一业为主、多元并举的经营格局。
湖北省各市州建筑业均有较快发展,部分市、县(区)建筑业已成为本地区支柱产业。湖北省建筑业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如武汉、黄冈、孝感、新洲、团风等区域。上述地区建筑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增速,而且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07年与2002年相比有大幅增长并超过全省平均值,尤其是团风县达到29.07%,新洲区达到21.29%。全省共有武汉市、宜昌市、黄冈市建筑业总产值超100亿元,最高的武汉市已达1239.2亿元。
湖北省钢结构、窑炉工程、园林古建等特色专业发展势头强劲。以武船重工为代表的桥梁钢结构创多项全国第一。团风县极力打造钢结构城,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中国中部钢结构生产基地”。黄冈市窑炉产业目前已经逐步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聚集有40多家窑炉专业施工企业,每年完成产值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大冶市的园林古建资质施工企业,在全国园林古建市场占领了50%的份额。以武汉爆破公司等为龙头的爆破与拆除专业、以凌云装饰公司等为首的建筑幕墙专业、以石首民间工匠为代表的建筑防水专业等领域发展喜人,很多关键性施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湖北省以孝感、黄冈、武汉新洲等地区为代表建筑劳务经济逐渐呈现规模和品牌发展趋势。孝感被国家建设部、农业部和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建筑劳务基地之一,拥有38万建筑劳务大军。团风县有4.8万人从事建筑劳务,占总人口的12.6%,淋山河镇建筑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
|
会员评论